朵,花草灼灼放光华。试看如今世上人,无人相亲如兄弟。死丧到来最可怕,只有兄弟最关心。原野堆土埋枯骨,兄弟坟前寻求苦。鹊鸿飞落原野上,兄弟相救急难中。虽有亲朋和好友,只会使人长感叹。兄弟在家要争吵,遇上外侮共抵抗。虽有亲朋和好友,不会前来相帮助。死丧祸乱平息后,日子安乐又宁静。虽有亲兄和亲弟,相亲反不如朋友。摆好碗盏和杯盘,宴饮酒足饭吃饱。兄弟亲人全团聚,融洽和乐相亲近。妻子儿女和睦处,就像琴瑟声和谐。兄弟亲人相团聚,欢快和睦长相守。你的家庭安排好,妻子儿女乐陶陶。仔细考虑认真想,道理还真是这样。
《常棣》是中国诗史上最先歌唱兄弟友爱的诗作,是《诗经》中的名篇杰作!是周人宴会兄弟时,歌唱兄弟亲情的诗作,《毛诗序》认为此诗为周成王时周公姬旦所作:《诗序》曰“《常棣》燕(燕,通宴)兄弟也。闵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后人因以常棣或棠棣比作兄弟情谊;而《左传》的作者左丘明则认为此诗为厉王时召穆公所作,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记载:“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曰:‘常棣之华……云云。”但是无论《常棣》的作者是周公抑或召穆公,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此诗的叹惜是有感而发的,是在警世规劝世人珍惜兄弟亲情,也恰恰反映了当时骨肉亲情日益淡薄的现实。显然左丘明同志对兄弟之情也是极其看重的,因此《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有“兄弟虽有小忿,不废雠亲。”即兄弟间虽然有一些摩擦,但还是一脉相连的亲缘。钱钟书同志在论及《常棣》时也指出:“盖初民重‘血族之遗意也。就血胤论之,兄弟天伦也,夫妇则人伦耳;是以友于骨肉之亲当过于刑于室家之好。……观《小雅.常棣》,‘兄弟之先于‘妻子,较然可识”(《管锥编》)
第二篇诗词,当属北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中的《鸡鸣》。这是一首讽刺兄弟手足为争权夺利勾心斗角,进而互相残杀泯灭兄弟亲情的古诗,诗尾曰:“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深相待,兄弟还相忘。”这首诗也是成语“李代桃僵”的本源。西汉中后期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人焦赣(gòng)所作《易林.益之蒙》:“饮酒醉酣,跳起争?,手足纷??,伯伤仲僵。”讲的与上同理。这也是与《颜氏家训.兄弟》中所说“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相同的比喻。据后人考据《鸡鸣》这首诗应是汉代的民歌,古诗中提及的东汉汉章帝刘??dá)(57年88年4月9日),应早于三国时期。无论是描写那个时期的事情,充分揭露了当时利益盛衰乃至存亡之下,兄弟之情是风轻云淡的。
第三首诗词是三国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所作《七步诗》,曹丕用七步作诗以决定曹植的生死,其事其节更令人对兄弟亲情唏嘘叹惋。流传下来的《七步诗》有两个版本。
其一: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其二: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是对其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感情写照。
原典(先秦)《周易.系辞上》《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在姬??之流的带动下,先秦历史上很多兄弟手足自可毫无廉耻的撕破脸皮,仅先秦历史上前赴后继的大有人在,且一个比一个更露骨,较早的有这么三四位:
第一个就是卫武公姬和杀其兄卫共伯(?公元前813年)姬馀。《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姬?是卫厘侯之子,卫武公姬和之兄,是卫国第十任国君,公元前814年公元前813年在位。他非常宠幸弟弟卫和,经常赏赐他东西,但赏赐的东西却被卫和用来贿赂死士,死士在厘侯墓道袭杀了他。卫和篡位后,说他是自杀于厘侯墓道,于是把他葬在厘侯坟旁。卫武公姬和很有些手段,把历史真像淹没于对自己的歌功颂德之上,竟然被后人吹捧为睿圣,据《国语.楚语》中称:武公年九十五矣,犹箴诫於国,恭恪于朝,倚几有诵,至于没身,谓之?笔ァ5?槊嬗镅源?娌涣搜源?斫蹋?浜笕瞬环ο蚱溲?暗模?谝桓鼍褪俏乐萦酰????19年二月卫国的后人卫州吁弑其兄卫桓公姬完,但王位之梦没当几天,九月就被卫人杀死在濮水边上。后人有的把州吁定为春秋弑君第一人。
谋国自残弟屠兄—国盗之十姬晞1[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