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人认为,禹本来也是想禅让的,因为禹也选了两个接班人,一个是皋陶,一个是伯益(伯翳)。据《史记》载“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而后举益,任之政。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只不过皋陶没等到接班就死了,伯益则是受帝位后因没有支持他的粉丝团队而自行罢免的,禹的儿子启夺权接班跟他爹没半点关系。这里面大禹其实并没有把位子传给启呀?至于传给伯益后被后启所夺,那就跟大禹没半点关系了。非也!因为大禹压根儿就没有真心传位于皋陶伯益父子,只是虚挂了个幌子罢了!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是皋陶和伯益年龄的问题。皋陶在帝尧时就在执政团队里了,帝舜时提拔皋陶为“士”即司法部长,他极力颂扬禹的德行维护禹的权威,可说是禹的护法大将,对选禹顺利接班人功不可没,这也是禹选择皋陶作为接班人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抛开个人能力,作为与尧舜禹同时代的人,其年龄、健康等问题禹是很明白的。尧老皋陶也同样变老,事实证明皋陶还没禹身子骨强呢!当禹决定受政给皋陶时,皋陶立马就死了。可见禹并没有对这个接班人能否接班而深入考虑,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国家大事怎么能轻易受给一个将死之人呢?那就只有一种解释就是本来就知道皋陶快要死了,他知道皋陶这个将死之人是接不过这个担子的,因此趁机先在天下人面前意思了第一下,把权力象征性的让给皋陶罢了,既能完成自己报恩的心愿,又避免了失去手里的王权,还能博得美名。再说伯益(伯翳)的继位过程,当皋陶死后大禹并没有尽快选择确定伯益并在执政上传帮带伯益,依然然没有再培养接班人的实际行动,而是在禹自己去世前的会稽大会后才选益做的接班人,此后没半年大禹就一命呜呼。从伯益的年龄老弱来看,益也是帝舜时的班底,其年龄应与大禹差不多,帝尧时伯益是大禹治水的后期保障部长之,主要供应木料及鲜活的鱼禽兽之肉和时令果蔬,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特别在生产力极低的奴隶社会,为协助完成治水,伯益所付出的努力以及耗费的精力一点也不少,据传《山海经》即为伯益所作。伯益年富力强协助治水时启还未出生,当启为成人时,伯益不可能有很长的寿命了,不论是自然还是意外身故,果然在启接班后的第六年(竹书纪年),伯翳也去世了,更别说历史上有关启夺位杀伯益的故事了。况且帝禹根本没诚心把权力禅让给伯益,从权力下放的情况,禹选拔伯益为接班人后随即“任之政”,仅从字面来讲就是让益干些政务,干多干少那还是他帝禹说了算,因为“任之政”既不是帝尧禅让帝舜的“摄政”和“逊于位”,也不是帝舜禅让帝禹时的“受命”和“朕不再言”,更不是帝禹给皋陶的“受之政”,而且还是在帝禹将死之时才“以天下受益”,这说明帝禹在大张旗鼓的声明——伯益是继承人后,并未退居幕后去扶持伯益,树立伯益的领导权威,而是依旧一马当先当着他的国家最高领导者,国家权力仍旧在帝禹的掌握之中,因此当禹在巡视天下的路上撒手人寰时,军政权力尚未完成实际真正意义上的交接,首要的是军权。而且在此之前为了安抚前任后代收取人心,帝禹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他一边不放权一边又封建的准备工作给帝禹的家族势力,特别是给他儿子启夺得君权创造了基础,故而当三年丧期过后,当根本从未掌握实权的伯益仿效舜、禹避政于外时,帝启毫不犹豫的抢班夺权接了他爹的班。显然启的继位并不像《史记》上所云,“禹的儿子启贤德,天下人心都归向于他。”但是司马迁后面接着说的那句话却反映了帝禹传位的真实情况:“等到禹逝世,虽然把天子位传给益,但由于益辅佐禹时间不长,天下并不顺服他。”但毕竟天下人都知道禹去世时把接力棒给了益,所以启逆父令接班还是受到了抵抗的,这直接导致他继位第一年征伐有扈氏首领“失度”的战争,《韩非子》记载,“昔者有扈氏有失度,?兜氏有孤男,三苗有成?,桀有侯侈,?有崇侯虎,?x有??施,此六人者,亡???家病!贝悠糇鞯摹陡适摹肺颐强芍?獬〔伊艺秸?牟豢傻骱托裕浩艚??诟式?幸怀〈笳剑?谑钦偌?肆??慕?臁O耐跛担骸鞍。∧忝橇??闹鹘?腿?褰?浚?乙?蚰忝切?妫河徐枋衔ケ程煲猓?崾庸睾趺裆?慕鹉舅?鹜琳馕逍兄?担?÷?熳尤蚊?娜?洹I咸煲虼艘?暇??堑墓?耍?衷谖抑挥蟹钚猩咸於运?堑某头!!罢匠底蟊叩谋?咳绻?簧朴谟眉?渖钡腥耍?忝蔷褪遣环钚形业拿?睿徽匠涤冶叩谋?咳绻?簧朴谟妹?躺钡腥耍?忝且彩遣环钚形业拿?睿恢屑浼莩档谋?咳绻?荒苁钩德斫?说玫保?忝且彩遣环钚形业拿?睢7?用?畹娜耍??谧婷砩裰魇艿浇鄙停徊环?用?畹娜耍??谏缟裆裰髑俺头!N医?涯忝墙滴??ィ?蛘呱钡簟!薄陡适摹钒哑衾?梦淞ν?铺煜路?悠渫持蔚倪瓦捅迫说纳逼?┞段抻啵?徐枋弦惨虼吮黄裘鸬簟S徐枋衔?挪柯涿??幼∮谙衷诘纳挛骰?馗浇??胂耐?真Γ?窍闹?艄?渤莆?办韫?保??氐孛??怯纱硕?础T谕?把捌湓赐罚?啻??侔?(也称昊,尧舜之前为帝挚,帝挚前为帝喾,帝喾前为颛顼,颛顼前就是少昊,即玄嚣也称为青阳,在穷桑(今山东曲阜)定都建城,故又称为穷桑帝))时主管农事和社会风气的官名为“扈”。《左传.昭公十七年》:“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在《金?亲泳硪唬啃送跗?弧分幸灿小熬澎栉?排┱??煜麓笾窝伞!倍旁ぷⅲ骸办栌芯胖忠病??跃澎栉?排┲?牛?魉嫫湟艘越堂袷隆S徐枋霞鹊妹?诟涸鹋┮导靶??砍さ闹拔瘢?鼋鼋鼍嗬氲垡⑷???得饔徐枋隙云舻姆纯共坏??碛徐枋系氖盗Γ??孟粤撕芏嗝褚庥胝?澹?此??砹死习傩盏暮羯?!痘茨献?齐俗训》说:“有扈氏为义而亡”。所谓“义”就是指部落联盟的推选制度。
从有扈氏的奋起反抗以及惨烈灭亡,我们可把禹居心看得明明白白了,他根本就没有延续尧舜所创禅让制的准备和决心,最重要一点就是他没有从政策层面保障禅让制的有效实施,即把绝对的权力移交给被禅让者,特别是他手里的“枪杆子”,而且当帝禹百年之后他的儿子启已经是“枪杆子”持有者,至于这父子俩当时是怎么合计的历史无载,正是由此底气才使启这个官二代走上了强权世袭的道路,否则帝启不可能完成征伐有扈氏之战,正如帝禹给儿子起的名字一样,中国社会的万恶之源从此开“启”。所以王权虽然是帝禹的儿子启夺的,但这笔账应算在他老子的身上,没有他老子即帝禹一步步铺好的路,启不敢这么玩,他也玩不起。
禹虽有平水土有功,他完全执掌帝位从前22082198只有十年的时间,但其在禅让制执行过程中的明显“不作为”表现,即不抓紧指定培育接班人动作,彰显了其私心之重、用心之深,弃尧舜遗志而不顾,并最终导致禅让制的终结,是社会制度重新回归到家天下的起点——传子制即世袭制。自此以后世系制逐渐使家族私有制的模式推陈出新得到巩固,中国从此走上了几千年家天下的“人吃人”之路。禹打破禅让制让其子启接班就如同《圣经》里亚当和夏娃因偷吃禁果,中国人从此被逐出伊甸园,从此便开始了连绵不断苦难的历程。因此鄙人把禹列中国人性劣变的首恶。《庄子(前369286年).天地》中伯成子高对禹的评价极其准确:认为帝禹执政虽然实行赏罚但百姓却不仁爱、不仁义,道德自此衰败,刑罚自此兴立,是后世混乱的源头,即“后世之乱自此始矣。”
那么夏朝的执政时期社会状况如何?《逸周书.文传》夏箴可看其大略:一是社会风气趋利,夏箴“中不容利,民乃外次”简单说就是,如果国中百姓无利可图,他们就会往外跑,为利可弃其家可弃其国,为了利益可以弃人伦当卖国贼。二是贫富差距日渐扩大,《慎子(前390315年).夏箴》中记述夏朝时,“小人无兼年之食.遇天饥.妻子非其有也;大夫无兼年之食,遇天饥,臣妾舆马非其有也。戒之哉!”即不论平民百姓或官僚士绅奴隶主,如果没有存储两年的粮食,遇到天灾,平民百姓的老婆孩子就都没有了或不是自己的老婆孩子了,而公务员即官僚士大夫们的司机、汽车和二奶就没有了。这反映了自禅让制破坏后,阶级贫富分化已经严重,按现在流行的词汇讲,夏朝时的基尼系数已经很危险了,按历史学家所讲,放在那个时期并不算过,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奴隶社会,放开奴隶不谈,自由民即平民与官僚贵族之间的贫富差距是当时社会本身所固有的特点,本来就是个不平等的社会,基尼系数高的离谱也就不怪了。但可以看出禅让制即公有制破坏后财产的不平衡速度是相当快的,而且此后贫富差距由此日益扩大,到了周朝要想防患未然要储备三年的粮食,如《墨子》引《周书》曰:“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我们也由此可以看到,禅让制即氏族公有制的破坏,使以房屋土地为主要对象的物权从属变更,其历程历经:天下为国有,人人无私有,到天下为国有,国家为一人之私有,到最终的天下为一人之私有,人人有私有。这种变更恰如井田制的建立和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废除。
篇尾辩“小康”与“大同”
孔子不愧为一代杰出的思想家,他以其敏锐的历史触角,把其有生之年所知的中国历史分为前后两段,前段为尧舜禹二帝时期的大同社会,后段是以帝禹为始端的小康社会。在《礼记.礼运》中记载了仲尼作为鲁国特约嘉宾参加祭鲁王室的蜡祭仪式后,溜达到宫门前的高台上,有感于鲁国的混乱僭越俯仰天地长吁短叹,正巧他的徒弟时任鲁国武城宰的言偃(前506前443)在侧。言偃问老师问什么叹气,孔子于是说出了“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这两种社会的分段论断,孔子说:“大道实行的时代,和夏商周三代杰出君主在位的时代,我没有赶得上,而内心深怀向往。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公共的,大家推选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为领导,彼此之间讲究信誉,相处和睦。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子女当作子女,使老年人都能安度晚年,壮年人都有工作可做,幼年人都能健康成长,矜寡孤独和残废有病的人,都能得到社会的照顾。男子都有职业,女子都适时而嫁。对于财物,人们只是不愿让它白白地扔在地上,这么做并不是想据为一己之私有;对于气力,人们生怕不是出在自己身上,这么做并不是只为自己一人之利益。因此勾心斗角的事没有市场,明抢暗偷作乱害人的现象绝迹。所以大门不须上锁。这样的社会可称为大同。而现在,大同社会的准则已经被破坏了,天下成为一家所有,人们各自亲其双亲,各自爱其子女,贪得无厌财物生怕不归自己所有,好逸恶劳气力唯恐出在自己身上。天子、诸侯的宝座只有父传于子、兄传于弟才称为合乎礼义。在内城外城都加上护城河才认为防御设施牢固。进而用家天下的礼义作为根本大法,用来规范君臣关系,用来使父子关系亲密,用来使兄弟和睦,用来使夫妇和谐,用来设立制度,用来确立田地和住宅归属,用来表彰有勇有智的人,用来把功劳写到自己的账本上。因此,勾心斗角的事就随之而生,兵戎相见的事也因此而起。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成王、周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佼佼者。这六位君子,没有一个不是把礼当作法宝,用礼来表彰正义,考察诚信,指明过错,效法仁爱,讲究礼让,向百姓展示一切都是有规可循。如有不按礼办事的,当官的要被撤职,民众都把他看作祸害。这就是小康。”言偃字子游又称叔氏,言偃出生于吴地,是春秋时期的常熟人,成年后到鲁国就学于孔子,言偃比孔子年轻四十五岁,他是孔子晚年的学生。孔门72贤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擅长文学,曾担任任鲁国武城的父母官,阐长宣扬孔子的学说,用礼乐教育士民,因此被孔子所称赞。孔子曾经说:我门下有了言偃,我的学说才得以在南方传播,即“吾门有偃,吾道其南。”后人配祀孔庙,称“十哲人第九人”,故言偃又被誉为“南方夫子”。孔子与言偃这对师徒的对话所描述的大同社会,一直是儒家学派所推崇的一个不再可能实践实现的完美世界,这位儒家创始人第一次向弟子吐露心声说出了自己内心中最宏大的理想,可以看出孔子非常向往穿越到尧舜禹禅让制实行的时期,体验尧舜时期的“大同”世界。
即使站在现在的眼光来评判,孔子描绘的大同社会与我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很相近。我们只能说他所描绘大同社会虽不够全面但无瑕疵,它内容虽少却全部包含于我国社会主义所追求的物质及精神文明里,比如公有制、选贤任能、大公无私、和谐相处、助人为乐、养老体制、劳动力分配体制、教育体制、医疗保障体制、再就业安置体制、婚育促进制度;对于个人应爱护公共财产,既不非法占有又不弃之不顾而浪费,各尽所任、按需分配等。孔子这篇对大同社会的描述可谓字字珠玑,全文从“大道到大同”共计126个字,所描述可谓面面俱到,其不逊于西方《乌托邦》、《太阳城》等对未来社会描述的鸿篇巨著,成为历代智者仁人为之奋斗的经典。同样春秋墨子对尧舜时的选贤任能与孔子的评价看法一致,墨子在《尚贤》篇中说道“所以古时圣王为政,任德尊贤,即使是从事农业或手工、经商的人,有能力的就选拔他,给他高爵,给他厚禄,给他任务,给他权力。……衡量各人功劳而分予禄位,所以做官的不会永远富贵,而民众不会永远贫贱。有能力的就举用他,没有能力的就罢黜他。举公义,避私怨,说的即这个意思。所以古时尧把舜从服泽之阳拔举出来,授予他政事,结果天下大治;禹把益从阴方之中拔举出来,授予他政事,结果天下统一;汤把伊尹从庖厨之中拔举出来,授予他政事,结果计谋得行;文王把闳夭、泰颠从狩猎者中拔举出来,授予他政事,结果西土大服。在这些时候,即使处在厚禄尊位的大臣,没有不敬惧而不邪的,即使处在农业与手工、经商地位的,没有不争相勉励而崇尚道德的。即《墨子尚贤》所载“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故古者尧举舜於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於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汤举伊尹於庖厨之中,授之政,其谋得;文王举闳夭泰颠於?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故当是时,虽在於厚禄尊位之臣,莫不敬惧而施,虽在农与工肆之人,莫不竞劝而尚意。”墨子认为尧舜禹时期任用公务员是没有阶级区分的,只要有才能士农工商皆可。后世的《吕氏春秋》也因此才能中把“公”放在第一位,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的磅礴历史视角,即《吕氏春秋.本生》所载“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於公。尝试观於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於公。故《鸿范》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故又说“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孔子对公有制破坏后的家天下体制做了概述,即家天下后人们只亲近自己的亲人,只把自己的子女当作子女,即不尊老爱幼也不救死扶伤,以追名逐利为能事,确又好逸恶劳、巧取豪夺以求贪天之利。以家天下私有制为社会公义及社会制度,为保护既得利益大建楼堂馆所养蓄护卫保安,或以高门深户铁网铁栏装监控养恶犬为安全保护屏障,然后以家天下为基础建立社会管理体制,以确立制定上下级间关系、以确立父子间、兄弟间、夫妇间和睦相处的制度法律,以确立田地住宅的私有权,以确定什么是贤良勇敢智慧价值观,以确定立功只是为了自己人生观。因此诈谋战祸由
公有变私有窃国为家——国盗之祖宗夏禹(约公2208-2198年)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