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根脊梁—至圣帝尧8[2/2页]

《108国盗》 元前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相爱亲如一家,而使全体国人素质提高吏治清明和谐,进而合二为一使天下各部族归顺使天下万国和谐相处。实际上帝尧的大爱情怀并不仅仅限于自己的九族,也体现在对天下百姓所怀有的庇护之心,《孟子》中记录了帝尧说过的几句非常代表性的话,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贾谊《新书》也记载,帝尧曰:“吾存心于先古,加志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故一民或饥,曰:“此我饥之也。”一民或寒,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曰:“此我陷之也。”仁行而义立,德博而化富。故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先恕而后行,是以德音远也。是故尧教化及雕题蜀越,抚交趾,身涉流沙,地封独山,西见王母,训及大夏渠叟,北中幽都,及狗国与人身而鸟面,及焦侥。好贤而隐不逮,强于行,而?于志,率以仁而恕,至此而已矣。而《说苑》讲:尧存心於天下。有一人饥,曰:我饥之也。有一人寒,曰:我寒之也。一民有罪,曰:我陷之也。仁而立德,博而化广。故不赏而人劝,不罚而人治,先生而后杀,是尧道也。事实上帝尧所怀抱的博爱之心不仅仅是对本部族的爱,更集中体现在他没有后人狭隘的部族、民族歧视观。他对于边远地区的部落也没有放弃感化带动。具墨子记载帝尧是死在对北狄的教化路程中的,《墨子》中说:“从前尧去北方教化八狄,在半路上死了,葬在蛩山的北侧。用衣衾三件,用普通的楮木做成棺材,用葛藤束棺,棺材已入土后才哭丧,圹穴填平而不起坟。葬毕,可以在上面放牧牛马。【子墨子曰:“昔者尧北教乎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阴,衣衾三领,?b木之棺,葛以缄之,既窆而后哭,满?晌薹狻R言幔??B沓酥?!俊痘茨献印反雀钢??樱?俏?ㄒ玻?豢赡诮庥谛模皇ト酥??瘢?乔笥靡玻?圆荒芤选?译]慈父关爱儿子,并非是想得到子女的报答,而是因为无法抛开内心的那颗爱心。同样,圣人养育百姓,并非是想奴役百姓,而是爱民之心的天性。因此爱民使帝尧有了团结天下的民心的重要基础。《淮南子》也有同样的记录: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西教沃民,东至黑齿,北抚幽都,南道交趾。放?兜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流共工于幽州,殛鲧于羽山(山东蓬莱东南)。舜作室,筑墙茨屋,辟地树谷,令民皆知去岩穴,各有家室。南征三苗,道死苍梧。禹沐浴霪雨,栉扶风,决江疏河,凿龙门,辟伊阙,修彭蠡之防,乘四载,随山刊木,平治水土,定千八百国。《山海经.海外南经》中也说,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kù)葬于阴;这说明帝尧死在教导八狄的路途中的。从帝尧当时的都城山西临汾,可判断狄山指的是以北以东的太行山。不论狄山在哪,那帝尧对北狄辛辛苦苦以至丧命究竟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北八狄都是炎黄子孙。这就是墨子所说的成为圣王的关键。【墨子言曰:“曰若昔者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是也。所以得其赏何也?曰其为政乎天下也,兼而爱之,从而利之,又率天下之万民以尚尊天、事鬼、爱利万民,是故天鬼赏之,立为天子,以为民父母,万民从而誉之曰‘圣王,至今不已。】
      帝尧鞠躬尽瘁的精神在《淮南子》中:圣人们不怕山高河宽,甘愿吃苦蒙受耻辱来谋得君王的信用,他们并不是为了贪图利禄、羡慕地位,而是一心想要为民谋利、为民除害。曾听说过古书上这样说:“神农憔悴,尧帝清瘦,舜帝脏黑,而禹王手足长茧。”由此看来,圣人君王为百姓忧虑劳累也实在厉害。所以从天子帝王到平民百姓,想不动手不抬脚,不费心思不用思虑就能将事情办好,欲望得到满足,这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淮南子》“圣人不高山,不广河,蒙耻辱以干世主,非以贪禄慕位,欲事起天下利,而除万民之害。盖闻传书曰:“神农憔悴,尧瘦癯,舜霉黑,禹胼胝。”由此观之,则圣人之忧劳百姓甚矣。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不动,思虑不用,事治求澹者,未之闻也。”
      对于帝尧的种种赞誉,史籍不可尽窥,鄙人引先秦《鬻子》(《史记?楚世家》:楚武王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而早丧。”)中的一句话以结尾:“昔者五帝之治天下也,其道昭昭,若日月之明然。若以昼代夜然。故其道首首。然万世为福,万世为教者,唯从黄帝以下,舜禹以上而已矣。”鬻子以周初创国时的一位智者,作为文王的老师,虽然褒赞五帝,但还是隐晦的说出,万世为福、万世为教者是黄帝与虞舜之间的帝王了!
      篇未一阕以赞之:上下几千年,圣人何其多?帝尧若出席,余者唯喏喏!

第一根脊梁—至圣帝尧8[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