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前)比如当帝尧年老受政与帝舜退居幕后,帝舜基本抛弃了九族共慕的国策,他缺乏包容性而是一视同仁的对待炎黄后裔中的“叛乱敌对分子”,采取较为激进剿抚并用的策略,先是流放剿灭了炎黄后裔中主要反对派别,如共工、三苗、?兜、鲧等。舜首先发起了对其帝位有异议的共工氏的征伐,先以水患为由诛杀共工氏把共工氏流放幽州,作为十二牧的禹也参加当时的行动,《国语.周语》记载:“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每溟?耄?窠陨锨鹆辏?笆髂尽!薄渡胶>?大荒西经》:“有禹攻共工国山。”《荀子.成相篇》中说:“禹有功,抑下鸿,为民除害逐共工,北决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另一方面,帝舜对本族中的顽劣分子也采取的高压手段,比如同时流四凶,流放帝鸿氏(即黄帝)有个顽劣的儿子浑敦,因为他掩蔽道义,包庇奸贼,喜欢干属于凶德的事情,把坏东西视为同类,那些愚昧奸诈、不友好的人,也就和他混在一起。流放少?氏(黄帝之子玄嚣)有一个顽劣的儿子穷奇,因为他败坏信用、废弃忠诚,专说花言巧语,惯听谗言,任用奸邪,造谣中伤,掩盖罪恶,以诬陷有盛德的人。流放颛顼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以个顽劣的儿子祷杌,因为他没办法教训,不知道什么是好话。开导他,他愚顽不化;不管他,他又刁恶奸诈;倨傲违逆美好德行,以搅乱上天的常道。流放缙云氏(即黄帝)一个顽劣的儿子饕餮,贪图吃喝,贪求财货,恣意奢侈,不能满足;聚财积谷,没有限度。不分给孤儿寡母,不周济贫穷困乏的人,天下的百姓把他比做三凶。前三凶族,世世代代继承他们的凶恶,增加了他们的坏名声,一直到尧的时代,尧也不能铲除他们。舜做了尧的臣下以后,流放四个凶恶的家族。把浑敦、穷奇、祷杌、饕餮赶到四边荒远的地方,让他们去抵御妖怪。有史家研究说此“四凶”与上面的“四害”所指相同,并进行了相关考据,但鄙人认为四凶并非四害!四凶之罪侧重于品行,这与因政见政绩原因遭杀戮流放的四害不同。帝舜同时对四方有识之士广为招揽,重用黄帝后裔八元八凯十六族,用黄帝高阳氏有才子八人苍舒、??病???睢⒋罅佟?唇怠⑼ゼ帷⒅偃荨⑹宕锏劝蒜?鞒炙姆焦芾硗恋氐墓?埃挥玫?扛咝潦嫌胁抛影巳瞬?堋⒅倏啊⑹逑住⒓局佟⒉?ⅰ⒅傩堋⑹灞?⒓纠甑劝嗽?ヌ煜滦??逃?ぷ鳌S纱丝闯龅鬯炊蕴煜率敌薪背筒⒂玫乃?终?撸?馐顾?谘谆屏阶搴笠嶂屑仁髁⒘送?庞滞?笔髁⒘苏?小F浜蟮拇笥硎侄伪鹊鬯锤???龋?绱笥硎庇址⑸?擞牍补ぶ?枷嗔?系恼秸??苏秸??鞒珊踊?俏?ǎ?荨渡胶>?M獗本?饭补ぶ?荚幌嗔?希?攀祝?允秤诰派健O嗔???郑??jué)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大荒西经》有禹攻共工国山。《大荒北经》:共工之臣名曰相繇(yáo),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山(土)。其所?T(wū)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由此可见,到帝禹随着家天下的重新确立,战争成为争夺天下、维护手中权杖的第一选项,中华民族各部族间矛盾随即日益加重起来,进而割裂成不同的民族,大争之世一直伴随着历代封建王朝的发展,而民族矛盾一直延续至解放前。
再说帝尧执政之第二难:洪水泛滥,人居环境生存环境恶化。
通过史籍我们知道,帝尧开始定都在今唐县,《后汉书.郡国志》唐县条引注:“《帝王世纪》曰:尧封唐,尧山在北,唐水西入河,南有望都。”《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舆地广记》及《太平寰宇记》等著名的古代地理志书,都持此说。徐旭生先生在其《中国古代史的传说时代》中也说:“陶唐氏旧城应该是今河北唐县、望都一代。”周长富先生则通过龙山文化的特点,在其《浅谈唐尧氏》中指出:“从年代和分布范围来讲,河北龙山文化相当于唐尧氏古族。”。河北唐县、望都一带,恰处太行山西坡与华北平原衔接地带,北有洋河(桑干河下游)、南有滹沱河、西有唐河,河网密布,正是水患多发地域。《尚书.尧典》说:“尧之时洪水为患为甚”;《孟子》:“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水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寰宇通志》说:“尧时上游之水无所痒,壅而四出”;《晋乘搜略》说:“尧时黄水为患,震及帝都。”当洪水泛滥时显然已经淹没到了唐地,所以唐尧才携带部族离故地唐,由太行山东部的平缓地带,沿着滹沱河溯流西进向高处迁徙,穿越了太行峡谷,进入了今山西省境,在今盂县又沿滹沱河支流乌河、温川河,汾河支流杨兴河,继续向西南跋涉,终于来到了位于黄土高原的汾河流域,今天今太原盆地。以现在晋南的临汾为中心建立起了新的帝都,并把天下人为躲避洪水聚集的地方分为五岳,东面的泰山地区,南面的衡山地区,西面的华山地区,北面的恒生地区,中间的嵩山地区。分封伯夷族四支分别
第一根脊梁——千古第一圣至圣帝尧4[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