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谋国自残之父食子—国盗之九姬昌4[2/2页]

《108国盗》 元前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今河南汤阴北)当然对于《文伐》的策略《逸周书武称解》中也有类似的叙述:贤者辅之,乱者取之,作者劝之,怠者沮之,恐者惧之,欲者趣之,武之用也。美男破老,美女破舌少。淫图破□,淫巧破时,淫乐破正,淫言破义,武之毁也。姬昌在灭崇(今西安市户县境内)后,建立丰邑(今西安市长安区沣河西岸),筑灵台,将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东迁渭水平原,称丰京。离即将统御的中原地区又前进了一大步。
      另《韩非子.内储说》中所载“文王资费仲而游于纣之旁,令之谏纣而乱其心。译文:周文王帮助费仲在商封身边活动,让他劝谏纣王,扰乱纣王的心思。”即对《文伐》十二节中六、七、八之运用;
      另《韩非子.喻老》:周有玉版,纣令胶鬲索之,文王不予;费仲来求,因予之。是胶鬲贤而费仲无道也。周恶贤者之得志也,故予费仲。文王举太公于渭滨者,贵之也;而资费仲玉版者,是爱之也。故曰:\"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是谓要妙。\"即是对《文伐》十二节中第五、六节之用;
      另《史记.周本纪》:“西伯乃献洛西之地,以请纣去炮格之刑。纣许之。”以及《淮南子.道应训》所载:“文王归,乃为玉门,筑灵台,相女童,击钟鼓,以待纣之失也。纣闻之,曰:‘周伯昌改道易行,吾无忧矣。乃为炮烙,剖比干,剔孕妇,杀谏者。文王乃遂其谋。”姬昌阳奉阴违,沽名钓誉,即是对《文伐》十二节中第九、十一等条的运用;
      另《淮南子.道应训》引武王问吕尚的话说?“寡人伐纣天下,是臣弑其主,而下伐其上也。吾恐后世之用兵不休,斗争不已,为之奈何?”姜太公的回答很妙,他说?“甚善,王之问也。夫未得兽者,唯恐其创之小也。已得之,唯恐伤肉之多也。王若欲久持之,则塞民于兑,道全为无用之事,烦忧之教。”意思是说?你问的非常好啊。打猎时深怕猎物伤得不够厉害而让野兽跑了。得到了猎物又怕猎物伤得太重,使好肉不多而没有了收获。你想坐稳打下的江山,把人民的口堵住就行了,什么道啊,德啊,都不要当真,都是做给人看的,是多余的说教。即是对《文伐》中十一节“塞之以道”之运用。文王、武王在经济上、军事上、人才上都做好了灭商的准备,但在政治上还有一些问题,其中最大的顾虑就是?商王是受天命之君,而周文王、周武王只是商王的臣子。以臣弑君是犯上作乱,言不顺,名不正,得了天下后人民不服怎么办?所以,武王提出这个问题来求教于姜太公。
      另《逸周书.程典》的记录:‘维三月,既生魄,文王令六州之侯,奉勤于商。商王用宗谗,震怒无疆,诸侯不娱,逆诸文王。文王弗忍,乃作《程典》,以命三忠。即文王向公开声明自己是全心全意的忠爱纣王,以纣王马首之瞻的。即《周书》中说: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诗曰:『将欲毁之,必重累之;将欲踣之,必高举之』《竹书纪年》也载“纣王三十年春三月,西伯率?侯入?。(《左传.襄四年?鳌罚骸?耐趼噬讨???允录q。)即是对《三疑》中“夫攻强必养之使强,益之使张。太强必折,太张必缺。攻强以强,离亲以亲,散众以众。”之条的准确执行。其它事例不再多述。总体而论,《文伐》与《三疑》是阴谋手段的不同方式的陈述,相辅相成的。
      尊周的人多认为是姬昌制定的“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四点国策才聚敛了天下民心,当然以上国策是为西岐吸引天下有才之士移民而来起到了作用,这也是西方国家现在吸引移民的先决条件之一,这是姬昌内治齐国的阳谋。但是其对外的国策对于国家间影响力到底如何?即对于天下诸侯其影响力到底如何?仅仅凭借虞、芮之讼来说姬周对天下诸侯都行仁政是不全面的,而文王又靠什么来征服天下诸侯们的,对此《左传》论述很精辟,就是文王有“威势”:《左传.鲁襄公三十一年》有详实的论述。卫侯在楚,北宫文子见令尹围之威仪,言于卫侯曰:“……《周书》数文王之德,曰:‘大国畏其力,小国怀其德。言畏而爱之也。《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言则而象之也。纣囚文王七年,诸侯皆从之囚。纣于是乎惧而归之,可谓爱之。文王伐崇,再驾而降为臣,蛮夷帅服,可谓畏之。文王之功,天下诵而歌舞之,可谓则之,文王之行,至今为法,可谓象之。有威仪也。故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译文为:卫侯在楚国,北宫文子见到令尹围的仪表,对卫侯说:“《周书》列举文王的美德,说:‘大国害怕他的力量,小国怀念他的恩德。这是说害怕他而又爱护他。《诗》说:‘无识无知,顺从天帝的准则。这是说把他作为准则并仿效他。纣囚禁周文王七年,诸侯都跟随他去坐牢,纣王于是害怕而将文王放了回去。可以说是爱护文王了。文王攻打崇国,两次发兵,崇国就降服称臣,蛮夷相继归服,可以说是害怕他。文王的功业,天下赞诵并歌舞它,可以说是以他为准则了。文王的措施,到今天仍作为规范,可以说是仿效他了。这是因为有威仪的缘故。所以君子在官位上可使人害怕,施舍可使人爱他,进退可以作为法度,周旋可以作为准则,仪容举止值得观看,做事情可供学习,德行可以仿效,声音气度可使人高兴;动作有修养,说话有条理,用这些来对待下面。这就叫做有威仪。”
      由此可见姬昌在诸侯间执行的政策是不欺软怕硬。即敢于跟强的对着干,如伐崇侯虎。强大的都不怕那些小国那哪还敢跟姬昌过不去呢!

谋国自残之父食子—国盗之九姬昌4[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