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谋国自残之父屠子-国盗之八姒启3[1/2页]

《108国盗》 元前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续前)再论孟子之言,何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於民未久。”?伯益与其父皋陶在帝舜时即辅佐舜和禹,伯益和他爹皋陶两代人辅佐帝舜、帝禹两代帝王可说是呕心沥血。皋陶是帝禹的中心拥护者,谁敢不听帝禹的话他就大刑伺候,《史记夏本纪》记载“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译文:皋陶此时敬重禹的功德,命令天下都学习禹的榜样。对于不听从命令的,就施以刑法。仅从《史记》中其父子二人的履历政绩皆可佐证伯益之人品德行,而并非《孟子》所说“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於民未久。”而是政绩卓越!伯益可说是禅让制的见证者、支持者、奉献者!《墨子》也记载说“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故古者尧举舜於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於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且根据《尚书》舜典、皋陶谟、大禹谟所记,这父子二人不仅功勋卓著,大禹还向舜举荐皋陶为接班人,因此大禹先是举荐皋陶为继任者,根据《史记》所载,因皋陶早逝,大禹又在其去世前七年指定伯益为接班人了。反观伊尹、周公、孔子三人,又那个在任帝王指定他们为接班人了?孟子把伯益与以上三人比及不对等。
      从万章问孟子‘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的问题,可以看出孟子所处之当时,即公元前350年前后,中国当时的社会舆论是有对大禹、姒启持贬议的!由此可知万章是个好同志、是个追求真理的明白人啊!万章(生卒不详)是孟子得意高徒,一生追随孟子为孟子所喜爱,万章对整理、编著《孟子》贡献卓著。《史记》载孟子晚年经常同万章等弟子谈论经书,并和万章等弟子一起著《孟子》一书。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被朝廷封为博兴伯,从祀于孟庙西庑。后人为纪念万章为其修建了享殿陵园。万章墓位于今山东邹城西南5公里处的北宿镇后万村正东。万章是个好学生,他敢问世人之所不问或不能问或不屑于问的问题,《孟子》七篇中有\"万章章句\"凡十八章,万章名字出现22次之多;对孟子有\"尧以天下与舜\"、\"伊尹以割烹要汤\"、\"敢问友\"、\"敢问交际\"等问达38次之多。这说明万章敢于说实话,他敢于问那些不被当权者记载于史籍的民声,即使一些民声或是历史真像或是当时的“流言蜚语”,但民声异议毕竟由此记载于史册。
      因此伯益与姒启对比高下立判,对错立判,有伯益如此能人立世,更是法定接班人,姒启如想夺得帝位不杀死伯益怎能成功呢?由此可断古本《竹书纪年》中姒启杀害伯益之事实。
      对于姒启政权的争议性,屈原在《楚辞天问》也提出了针对性的问题:“启代益作后,卒然离孽。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皆归射鞠,而无害厥躬。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译文大概:夏启代替伯益做了国王,自己又终于遭受灾害。为何夏启遇到灾患,却能从拘禁中逃脱?未行征诛,同受禅让,为何伯益失败,夏禹繁昌?其实在汉朝集权体制下也还是有敢于说实话的人,此人即汉昭帝刘弗陵(前94年前74年)时的太史令张寿王。他说出了伯益接替大禹做帝王的事实,因此最终以乱世邪说获罪入狱。《汉书?律历志》中记载“张寿王言……化益为天子代禹。”张寿王作为太史令使他有机会、能力博览先秦史籍典籍,因此在汉昭帝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身为太史令张寿王经过对史籍的细致研究,对当时的历法(太初历)提出了异议,还对当时的《帝王录》提出自己的看法,根据史籍大张旗鼓的说:化益(即伯益)代禹为天子是确有其事的。他研究认为舜、禹的年岁不合人的年龄。还说伯益替代禹为天子,骊山女在殷、周年代也为天子……,他这些说法虽然是根据史籍说了些真话,但显然不合当时传统经学。因此立马有人弹劾张寿王,说他说不吉祥的话,是在制造怪诞的邪说想扰乱国家制度,犯大逆不道之罪。皇上最终批准了弹劾。但张寿王坚持真理始终还是不服,因此当时体制中的士大夫们又弹劾他该当死罪,幸好被昭帝赦免了,到此张寿王便不敢再说了怕真的丢了脑袋,但覆水难收,官僚阶层还是揪住他妖颜惑世的小辫子不放,最终被交给法官审讯。后世有人为其鸣不平的,如宋代许景迂写的一篇《赠制刻漏前挈壶王君?洹肥?剩?谥巳丝冢?鞔?两瘛F渲形?攀偻趺??骸霸┰照攀偻酰?巫蠲苡诤骸P攀凡蛔汜纾?叫饲г鼗丁!笔导噬弦妗⑵糁?湔?嵬跷唬?嗽?忌缁嶙?湮?准渡缁崾比ɡ??嶂?从场
      第二个问题是启的政风如何?总结姒启的政风只有两点,一是崇尚武力解决一切,包括敌对派也包括他亲儿子。二是姒启奢靡享乐。《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后启二年姒启作了两件事一是把伯益赶到其封地费国,再者就是发兵征讨有扈

谋国自残之父屠子-国盗之八姒启3[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