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前)夏启父子相残之历史真相如何?对这件事古今本《竹书纪年》里只一带而过,只说及父去剿杀其子了,但对事情的来龙去脉却交代未清,但是我们在其它先秦史籍中发现这件事点滴线索,并依此辨明事实之真像,鄙人在考据之时几欲弃笔,悲之人性之伤之暗谁人知之,寂寥之夜孰又能与吾同悲之同恨之也!以史实论证三点即可,一是姒启是否是杀了伯益而夺权的?二是姒启的政风如何?能否励精图治还是奢靡享受?政风决定于其品行;三是姒启在其执政末年是否派重兵征剿了其亲生儿子武观?
第一个问题姒启是否通过政变杀益而暴力夺权的?答案是肯定的,大禹去世前把天下明令禅让给了伯益是历史事实,无论是对姒启褒、贬的史学家都承认的。帝禹死后三年丧期内虽然伯益避居箕山但他已是实际上的国家领导人了,避居只是学当初大禹之避居于舜子一样。而且对于夏启夺位多有记载,仅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很多:《晋书?束皙传》引古本《纪年》:益干启位,启杀之;《史通?疑古》引《汲冢书》云:……益为启所诛;《史通?杂说上》《竹书纪年》):后启杀益。后世的《纪年存真》、《纪年辑校》也作“益干启位,启杀之”。《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潘寿言禹情”注:“言禹传位于益,终令启取之。”《战国策?燕策一》:“禹授益,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史记?燕召公世家》略同)《楚辞?天问》:“启代益作后。”王夫之《楚辞通释》卷三云:“《竹书纪年》载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以承禹祀。盖列国之史,异说如此。”但后世因家天下体制下,统治阶级为政体需要只是一味的遵从《史记》之褒姒启之说而已。
司马迁同志之《史记》认为是姒启是顺得皇位,是非暴力的,《史记?夏本纪》记载: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从此建立夏朝,姒启成为夏的第一任帝王。其他还有引证儒家孟子的说法,认为《孟子》所记与《史记?夏本纪》略同。那为何后世史书多宗姒启正义之说呢?原因就是拜封建王朝的家天下体制所赐。汉朝在刘邦一统天下后,封建王朝中央集权越发完备并日趋残酷,特别是自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很符合封建王朝统治阶级之需要,武帝时期的司马同志以儒家亚圣之说为主导在所难免,更何况司马迁身受腐刑倍尝集权之苦,其又何敢再去挑战刘氏家天下之权威。史记对姒启持继承论还可由《史记孝文本纪》中可证:当身为代王的汉文帝再决定是否进京继承皇位时占卜,“卜之龟,卦兆得大横。占曰:‘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译文为:于是就烧灼龟甲进行占卜,龟甲上显现出一条大的横向裂纹,卜辞是:“大横预示着更替,我将做天王,象夏启那样,使父业光大发扬。”这是对子承父业之血统论赤裸裸的鼓吹了,这也成为数千年来封建王朝父终子继所谓“天理”的立世基石,成为历朝历代捆绑文人志士的精神枷锁。因此封建王朝虽不断更替,但历代统治者依然遵从史记之说的原因所在,特别是自隋唐朝开始的科举制把儒家奉为经典,更成为明清统治者以四书五经八股为选拔人才的主要原因。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同志比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要早出生两百多年,其论姒启之好坏应比司马迁同志更据说服力些,但后人说孟子夸姒启是个贤人却有点断章取义,而孟子为什么谈论姒启的原因更被世人所遗忘!《孟子?万章上》: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於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於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於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历年多,施泽於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历年少,施泽於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伊尹相汤以王於天下,汤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於桐;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於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於夏,伊尹之於殷也。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译文:万章问道:\"有人说,'到了禹的时候,道德就衰微了,天下不传给贤德的人而传给自己的儿子,有根据吗?\"孟子答道:\"没有。这话不对。天要授予贤德的人,就授予贤德的人;天要授予君主的儿子,就授予君主的儿子。从前舜把禹举荐给天,十七年后,舜去世了,服丧三年完毕,禹因为要让位予舜的儿子,自己就避到阳城去了。可是天下的百姓跟随禹,正像尧去世后人们不跟随尧的儿子却跟随舜一样。禹把益举荐给天,七年后禹去世了,服丧三年完毕,益也因为让位给禹的儿子,自己避到箕山之北去。当时朝见天子的人、打官司的人都不去益那里而去启那里,说:'这是我们君主的儿子啊!'唱颂歌的人不歌颂益而歌颂启,说:'这是我们君主的儿子啊!'尧的儿子丹朱不好,舜的儿子也不好。而且,舜帮助尧、禹帮助舜,经历的年岁多,施恩给百姓的时间长。启(和丹朱、舜子不同)很贤明,能够认真地承继禹的治国之道。益辅佐禹的时间短,
谋国自残之父屠子-国盗之八姒启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