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段之三:借蛋孵鸡、恶性繁殖。此项是田常代齐过程中,最为无耻下流的做法,其邪恶也如同《星球大战》克隆人的战争中邪恶帝国的克隆人。据《史记田敬完世家》记载,田常杀了简公并进行血腥政治清洗五年后,齐国的政权都归田常把持。为了扩大自己团队的力量,田常在其夺别人窝砸别人蛋的同时,开始了其恶性繁殖扩编行动。他挑选齐国身高七尺以上的女子进入自己的后宫为姬妾,总数达一百多人,并且让自己的精英团队——即自己的宾客侍从随便出入后宫,不加禁止,随便睡自己百十多个老婆。到田常去世的时候,姬妾果然为他生下七十多个儿子。因此当田常去世他的儿子襄子田盘接替他的职位任齐国宰相时,田襄子就让他的这些兄弟们和本族人都去做齐国大小城邑的大夫,几乎已经拥有整个齐国。史记索引中东汉鲍昱(东汉公元10年公元81年)说“陈成子有数十妇,生男百余人”,鲍昱比司马迁所说又增加了很多。但是当田常选这么多女人当老婆,他自己不仅忙不过来不过来体力也受不了,索性让自己的宾客侍从都来睡自己的女人,他毅然给自己个戴绿帽子,但他心里有小算盘,只要蛋下在我的窝里就姓田,就是我田常的儿子。不论这些杂种有多少,足见田常异乎常人的想法,之所以这么想大概是因为自己的政治清洗无法根本上改变问题,齐国各州府地方只要不是他姓田的来管事还是不让人放心,于是他想要生很多儿子去解决这个问题。纵观中国历史,自家天下的皇帝要想长治久安首先想到的就是子孙繁茂,因此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不仅仅是满足其个人淫欲,更重要的就是为了多生优生。田常还是讲究基因的,他居然还有些优生优育的思想,选媳妇的标准很高很科学。选拔后宫时以身高“七尺”以上为标准,俗语说爹矬矬一个娘矬矬一窝,在冷兵器时代身高体壮是最大的优势。而且出入后宫的都是他收下的政治精英,从而一方面又保证了后代的智商,田常采取的手法如现代的试管婴儿,这跟现代社会试管婴儿要求“科科”提供者不仅身高体格好,还要是博士高材生何等相似。事实证明他的这种看似无耻卑劣的手段又非常奏效,当其死后其子孙果然分封遍及齐国。其后代果然不负众望,特别是到了田常重孙子太公田和时,田和在无比强大的家族背景下,于齐康公十一年即前391年把齐康公流放到海边一个小城。公元前379年流放的齐康公去世,没有儿子。田氏家族于是把姜氏的齐国全部兼并了,彻底实现了田氏代齐的夙愿。田氏对待吕齐王室采取柔性断子绝孙的计策,采取慢性可见的砸蛋策略,田氏在自己大肆借鸡孵蛋的同时,又让吕氏无蛋可孵,从而自然灭亡,观当今之世界,日本日本吞并朝鲜王朝以及窃取我琉球中山国的即采取如此“砸蛋”手段:
日本为了吞并朝鲜1874年在日本逼迫是朝鲜高宗皇帝李熙退位,扶持傀儡皇帝李熙的儿子末代皇帝朝鲜纯宗(1874年2月8日1926年4月25日)李?p登基,1910年8月22日日本强行吞并朝鲜半岛,朝鲜王朝灭亡成了。朝鲜纯宗李?p被日本废为昌德宫李王,朝鲜亡国后朝鲜王族并入日本皇室王族,李?p因惊吓病死的,成为朝鲜历史上最后一位国王.而他的兄弟,子女都被带到了日本,被逼与日本贵族通婚。而被逼退位的朝鲜国王高宗李熙在1919年1月20日夜被日本人在食物中下毒,毒发不治而死。
日本为了吞我国琉球群岛的中山国,处置琉球王室也用了相似的手段。琉球中山国自元末明初开始就是我国一藩国,明天顺二年1458年赐“万国津梁钟”,悬挂于琉球国首里城正殿门前的。“琉球国者,南海胜地也。钟三韩之秀,以大明为辅车,以日域为唇齿,在此二中间涌出之蓬莱岛也。以舟楫为万国津梁,异产至宝,充满十方刹……”这是琉球“万国津梁钟”上的一段铭文。清咸丰帝于1853咸丰三年,赐琉球御书“同文式化”的匾额。1866年(同治5年)3月24日,清朝派遣正使右春坊右赞善赵新、内阁中书舍人于光甲为正副册封使至琉球,册封尚泰为王,这是琉球最后一任国王。但积贫积弱的满清无法阻止明治维新后日益强大的日本对中国的蚕食侵略,光绪元年1975年初日本根据内务卿大久保利通的建议,日本政府拟定了一份针对琉球王国的强制“命令”:
一、琉球王国对中国朝贡、派遣使节及庆贺清帝即位等惯例一概废止;
二、撤销在福州的琉球商馆,其与中国的贸易业务,以后一概归设在厦门的日本领事馆管辖;
三、琉球王登基需经中国派员册封这种礼仪,今后一概废止;
四、琉球王赴日接受日本政府提出的对琉球王国的政治改革及设施兴建等一系列方案;
五、琉球王国与中国今后交涉,一概归日本外务省管辖。
为了迫使琉球王国接受这一“命令”,日本陆军开始在琉球群岛设置兵营,加紧为吞并琉球做军事部署。于是在1875年6月,日本政府可耻的正式派内务大丞松田道之到琉球,传达了上述\"命令\",松田同时调集驻扎琉球的日本军力,占领要害部门,成功地控制了琉球的内政外交,同时,强制琉球改用日本年号。不久,日本占领当局即开始施行由日方制订的警察制度和监察制度。琉球王国上下,不愿就此被日本吞并,不断派人赴日本以及中国方面陈情,决计抗争到底。日本方面对此类要求自然是置之不理。命令其撤销在福州的琉球馆,贸易业务拨归厦门日本领事馆,禁止向清政府进贡及参加祝典。清政府向日本政府提出抗议,认为琉球作为中国的藩属,已经从琉球国的国史和日本人的史料里得到证实,而且琉球与美英法等国也已经缔结条约,而且在条约中,用中国文字,用中国年号纪年,等等事实证明琉球第一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第二琉球为清朝的藩属。派遣驻日本公使进行交涉。清光绪二年(1876年),日本派人持文强迫琉球归附日本,琉球尚泰王在答复日本的文书中写道:“夫国体国政之大者,莫如膺爵、赐国号、受姓奉朔、律令体制诸钜典。敝国自洪武五年入贡,册封中山王,改流求国号曰琉球,永乐年间赐国王尚姓,应奉中朝正朔,遵中国典礼,用中朝律例,至今无异。”但无法改变日本的强盗野心,1876年12月,身陷囹圄的琉球国王尚泰不甘心就此国灭族消,秘密派遣其妹婿、担任琉球王国紫巾官的向德宏,紧急向清政府求援。“窃宏奉主命,来母邦求援,陈奏日本阻止琉球向中国朝贡之事。国主久羁敌国,臣民现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宏不忠不诚,未能护我主于万一。日人胁迫敝国主幽至日京。且一众大臣皆被日人拘禁狱中,至今不放,我国臣民闻此噩耗皆肝胆崩裂!嗟乎,人谁无君?又谁无家?乃俾敝国惨无天日!惟所暂延残喘者,仰仗天朝皇帝陛下之援拯耳!现天朝无事,万望能助敝国复苏重建。若复任日本横行,彼将谓天朝置敝国于度外。数百年国脉,从是而斩,其祸尚忍言哉!伏惟天朝皇帝陛下,英明神武,必能救敝国于水火,登之于衽席。为此沥情再三叩拜,呼号泣血,恳求天朝出兵讨伐,将琉球日人尽逐出境,以惩日人狡逞之心,敝国主得归宗社,亡而复存。则敝国君民永戴圣朝无疆之德,且与天朝共安于光天化日之下,是有国之年必当仰沐天朝皇帝之恩施,敝国上自国主,下至人民,生生世世,感戴皇恩宪德于无既矣!临禀苦哭,不胜栗悚待命之至!”
1879年2月25日,由松田道之领队,琉球秘密派出军警人员,采取突然行动,前往琉球,日军五百人自那霸登陆,占领琉球国都首里,松田率警察队和步兵约五百多人接收了琉球王居住的省城,向在首里城向琉球王代理今归仁王子命令交出政权。日本增派了450名军人和160名警察,镇压了琉球“藩王”,并将王室强行迁移到东京。由熊本镇守台所派遣的军队连同警察进驻琉球?接收琉球所有政府文件?册籍?宣布废琉球藩为冲绳县,尚泰王被废。光绪五年日本派出了一支由450名军人和160名警察组成的队伍,前去镇压了已有200年不设军队的琉球“藩王”,不容分说将王室强行迁移到了东京,并废除藩政改为由日本政府直辖的冲绳县。1879年4月4日,日本悍然宣布“废琉置县”,即将琉球国改为冲绳县,任命锅岛直彬为第一任冲绳县令,由日本人锅岛直彬为县知事,强行接管琉球国,清光绪五年(1879)5月琉球国王尚泰被日军掳往东京,尚泰被胁迫赴日本时有一百余人随行,包括王子尚寅(宜野湾王子朝广)、尚顺(松山王子),以及王弟尚弼(今归仁王子朝敷)、王叔尚健(伊江王子朝直),到日本后尚泰居住于东京府下饭田町的原“琉球藩府”,琉球王国灭亡,琉球士族联合抵制日本的县政,拒绝出任日本官职,平民也拒绝接受日本的赈灾。日本真正的偷盗行为才刚刚开始,随即大肆抢掠中琉往来的文书、文物和宝印,以及琉球国的政府档案,并强迫尚泰王等前去日本。为了毁灭日本武力吞并琉球的证据,日本政府在全琉球范围内,收缴了过去行政机关的全部公文、帐册等各种文字资料,企图用销毁旧有政权所有痕迹的方法,来掩盖其侵略的罪行,从此开始对琉球进行“文化灭族”,但是琉球毕竟是有七百余年文化积累的礼义之邦,此间琉球人民曾奋起反抗,但终为日本武力所镇压。日本吞并琉球后,琉球国王再次派人前往中国呼吁求援。备受鸦片战争为西方列强侵扰的中国无法顾及。琉球民众不愿就此亡国,武装抗争之事此起彼伏,宫古岛上民众向中国求援复国的血书,至今仍在冲绳县立博物馆中保存。
1879年3月美国前任总统格兰特(u.s.grant)周游各地抵达北京、天津。1879年6月12日(光绪五年四月二十三日),格兰特及其随员扬格(j.r.young)和美国驻华副领事毕德格(w.n.pethick)在天津会晤李鸿章,李鸿章要求他就琉球问题进行调停。李鸿章详细介绍了琉球一案的来龙去脉,以期“有明白事理者,出而主持公道”。希望利用格兰特的特殊身份从中斡旋。但格兰特一直弄不懂儒家色彩浓厚的“册封”、“藩属”等概念,调停始终不得要领。1879年10月24日,琉球耳目官(一品官爵)毛精长等人到北京总理衙门“长跪哀号,泣血吁请”,希望清政府能在“俯怜二百年效顺属藩”的份上援救琉球。
黄遵宪1879年黄遵宪驻日期间,有感于琉球人\"登船夜哭\",作《琉球歌》:
白头老臣倚墙哭,颓髻斜簪衣惨绿,自嗟流荡作波臣,细诉兴亡溯天蹴。天孙传世到舜天,海上蜿蜒一脉延。弹丸虽号蕞尔国,问鼎犹传七百年。大明天子云端里,自天草诏飞黄纸,印绶遥从赤土颁,衣冠幸不珠崖弃。使星如
借蛋孵鸡你子变我子——国盗之四祖田常(约公485—456年)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