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事情现在还是要保密,多一个人知道就多增加一分风险。
因为顾时宴也只知道高考很快会恢复,但具体的高考内容他也不太清楚,所以这段时间周教授夫妇带着他们把所有的的科目都过了一遍,除了阮幼宜之外,其他人都倾向于理科,接下来他们便往自己的专业学科上下功夫。
紧张而忙碌的时间过得很快,好像一眨眼就到了十月份。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宣布中断了十余年的高考即将恢复考试。
消息传来,举国欢腾。恢复高考的决策犹如一声惊雷,唤醒了千万青年沉睡的梦,给数千万的中国青年以希望。这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改变,而是一个时代的拐点。中国又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很多人把以前没扔掉的课本翻出来,回收站被人翻了个底朝天,新华书店门外,为买到一套刚刚面世的复习资料,大半夜拎着小板凳排队的人不在少数,甚至不乏全家出动的景象出现。即便印刷厂日夜赶印,仍旧供不应求……一时间,洛阳纸贵。
工厂、农村、机关、学校、千家万户,到处都有人在议考题、温功课,出现了许许多多父子同桌做题、师生一起复习、兄弟互帮互学的动人景象。
而报名者如同大坝泄洪,报考人数之多,成分之复杂,创下了中国“科举”史上的纪录。万马奔腾,街谈巷议,让人真正体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带来的社会新气象。
工人、农民、民办教师、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纷纷上阵。考生从1966年到1978年共13届的高中生都有,可谓师生同场、夫妻同考、兄弟叔侄同试,彼此之间的年龄相差十五、六岁,人员相当庞杂。
国家相关部门了解到报考人数空前之多,所以采取了分流措施,要求各地先进行一次初选,只有初试合格者,才能参加以各省市自治区自行命题和组织的统一高考。
而从得知高考恢复到参加初试,所有考生仅有一个月的时间备考。没有什么复习材料,由于时间紧,比拼的就是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综合素质。
570万出身不同、身份迥异、年龄悬殊的中国青年怀揣激动、忐忑之心涌入考场,共同见证了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节点。
托了顾时宴的福,郑枭几人比其他人多了不少复习时间,再加上有周教授夫妇的帮助,四人顺利通过了初试,且成绩都还不错。全国有无数学子却止步于初试,无缘接下来的统一考试。
正式考试定在了12月中下旬,只有不到20天的时间。周教授夫妇根据几人初试的成绩给他们查缺补漏,定制了专属于每个人自己的冲刺计划。
几人每天的时间也都安排得满满的,丝毫不敢松懈。连绵绵和团团好像也感受到了最近家里不同以往的紧张氛围,很少吵闹,变得更加乖了。
考前最后十天,周教授夫妇开始掐着时间让他们做自己出的试卷,全程模拟考试环境,让他们能更快适应高考氛围。
第72章 恢复高考[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