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0章 北方赵家大院[1/2页]

风吹陇上 择木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这也难怪。赵姑娘全名是赵洁,今年17岁,是荣昌县最大的收粮大户赵先见赵老板的小女儿。赵先见原是河北人,在读高中时候,响应“上山下乡”,来到了这广阔的西北大地,预备施展一番大作为。在插队的过程中,与荣昌县的姑娘结婚,之后便定居在了荣昌县城边上的城南镇,一直到现在。育有一儿一女,赵洁即是其小女儿。在公社的时候,赵先见就是当时生产队的大队书记,由于本就是知识分子,又喜爱读书,所以一直不辍于学习;包产到户之后,赵先见敏锐地察觉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体制的变化。他并不像其他家庭一样,终日忙活自家所分到的田地,而是将自己的田地承包于别人,他只收佃租。
      赵先见观察到,农民自己种地,所产粮食有很大一部分是盈余的,这样,农民们必然会出售自己的粮食,他便做起了收售小麦的生意,几年下来,赵先见便有了自己的一番成就。而后,随着化肥的使用,市场的变化,小麦的亩产量越来越高,价格也持续走高。于是,便又有了张成寿等一干小麦贩子,模仿赵先见的创业过程,投资建仓库、买运输车辆、招工人,渐渐地也率先富了起来。看着零散的小麦贩子越来越多,赵先见便知,如果自己仍旧深入农村去收散户的粮食,自己的业务必然会逐渐被他人瓜分;而且,就目前这种贩售模式,事业也难以做大。由于数年沉淀,赵先见资金也较为充裕。而后,他便扩建了仓库,不再收农民的粮食,而是专门收张成寿这一类贩子的货,待到合适的时令,合适的市场价格,再卖出到张掖、酒泉、嘉峪关,或者到白银、兰州等地,乃至外省。到如今,赵先见已经是荣昌县名副其实的收粮大户,人人羡慕的大老板。
      因此,无例外地,张成寿的销路,自然也是对应到赵先见这里。所以每年不定时,张成寿便会带林青照等一干工人,出货给赵先见。赵先见待人倒是平和友善,每次卸货的间隙,他都会叫人给装卸工人递茶水。若是读高中的女儿在家,那么端茶送水的小活,赵先见便刻意安排她去了。
      每一次赵洁的出现,对林青照而言,就像是看到一片正享受着暖阳抚摸的青草绿水一般,充满着无尽的喜悦。
      远远看着赵洁穿一身素雅的衣服,吃力地拎着大茶壶一步步走过来,林青照就想立马冲上去帮一把。每次轮到给他倒茶水时,赵洁都会清爽地说一声“小心啊,别烫着了”,这一句话足以让青照心中漾起无数圈涟漪。待赵洁给他倒满一杯,冲他一笑去往下一位时,青照便立马将水杯凑到嘴前,眼神却早早偷偷地飘到了那姑娘粉嫩饱满的脸颊,观察着她的每一个神情,每一个动作。等到赵洁倒完茶水,走到一边跟张成寿说话时,林青照便径自起来,积极地背起了麻袋。这会儿,他的举止行为便不会像平时那样粗狂,他会刻意表现得收敛一些、沉稳一些;甚至就连背着麻袋行走,青照也尽力显得从容不迫,好像重物在背,却如负一人一般,这样似乎就和赵洁的文雅有了一些协调。林青照会时常瞥着目光观察赵洁,有时候她仿佛也会冲他这边望过来。不知道和张成寿聊了什么,有一次她甚至会伸手指着这个方向,“咯咯”地笑起来……
      就这样,赵洁的音容笑貌再也难以在林青照脑海中挥去了。
      但他深知,自己和赵洁的差距实在太大了。她是大老板的姑娘,又有文化知识;而自己只是一个苦力工,虽说识得不少字,写个小文章、算笔账都不成问题,但这终归有着天壤之别。日思夜念的悸动与冷冰的现实的交织,让林青照着实苦恼不已,他时常想着:
      是啊,现在的孩子们都在念书了,我当时要是也能一直念书该多好啊!包产到户是好事呢还是坏事呢?说它是好事,那是自然的,农民们生活富了起来,不然的话,别说看电视,吃一顿白面馍馍都是问题。说它是坏事

第10章 北方赵家大院[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