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嬴敖说“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的时候,更是呼吸一顿。
嬴政倒是并没在意,他明白嬴敖说的意思,倒是有些感慨:
“嗯,这样的生活确实令人羡慕。”
嬴敖手一抖,差点把杯子给摔了,随手把杯子放到案几上,就要伸手去摸嬴政的脑袋。
赵高瞳孔一缩,盖聂手中的长剑也瞬间出鞘,却见嬴政随手拿起案几上的竹简,啪地一下打掉了嬴敖伸来的咸猪手,继续说道:
“可惜,非寡人所求,过久了便索然无味。”
“呼~~”嬴敖收回手,一边儿揉着一边儿长舒了口气。
还以为自己好大哥发烧烧糊涂了呢,怎么突然向往起田园生活来了,没想到是说话大喘气······
二人回归正题,谈起了今日朝堂上嬴敖为王绾和冯去疾举荐之事。
王绾和冯去疾都是嬴政发掘出的人才,但苦于吕不韦把持朝政,朝中官职基本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嬴政很难将他们二人安插到重要位置。
于是,他秘密给嬴敖去信说了这件事,兄弟二人提前有过书信往来,这才有了今天嬴敖推他们二人上位的场景。
嬴敖倒是从来没见过他们,之前也没想起过秦朝历史上还有这么两个人才;
但是被嬴政这么一提,他倒是觉得似乎曾经在历史书上看到过这两个名字,记忆很模糊,也不记得他们都有过什么功绩;
但是,中华上下五千年,能人辈出不绝,贤才如同过江之鲫,能在史书上留下一笔的,又有几人?
嬴敖曾在历史书上看到过他们的名字,就足以证明他们的才干非凡!
而今天嬴敖给他俩安排的职务,也都是提前经过了兄弟二人多次讨论的。
王绾已有爵位,还不低,也就不再需要巨大的功绩加持,只要能平稳上升即可,所以派他任平阳城守一职;
有嬴敖这位平阳君鼎力支持,再加上张苍为他打下的良好基础,基本等于是躺着捞政绩,为他日后更进一步积攒资历。
而冯去疾爵位较低,不可能直接从高位做起,但他又是个纯粹的文臣,想跟着嬴敖捞军功都难;
兄弟二人几番商议,嬴敖灵机一动,提议让他任都水长一职。
虽说农事乃一国之本,但是其实这些和农事打交道的官员很少有能进入权力核心的,即便推及后世也都是一样的情况;
这也是吕不韦能这么爽快地答应下来的原因之一:这官职,没有大前途。
但是,可能是因为耗时已经近十年了,时间太久,这个老狐狸忽略了一点——秦国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巨大的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一旦完工,八百里秦川顷刻间就会变成不输巴蜀的千里沃野!
关中地区粮食产量极大增加,为秦国东出,兼并诸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届时,这个现在放在吕不韦、昌平君眼中毫不起眼的小小都水长,就会如同鲤鱼跃龙门一般,凭此功绩一步迈入权力核心!
而这项水利工程,被命名为“郑国渠”!
(ps:郑国渠,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耗时十年完工。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韩桓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个非常拙劣的所谓“疲秦”的策略。他以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员郑国为间谍,派其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
表面上说是可以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是要藉此耗秦人力资财,削弱秦国军队,耗竭秦国实力。
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秦王大怒,要杀郑国。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秦王政是位很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同时,秦国的水工技术还比较落后,在技术上也需要郑国,所以一如既往,仍然加以重用。
约十年后,郑国渠修成,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用含泥沙量较大的泾水进行灌溉,增加土质肥力,农业,迅速发达起来,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变得富庶甲天下。
《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声明!虽然这段字数很多,但这不是水的哈,我正文写得一点都不少,而且是咱们是免费小说,你们看了也不多扣钱,么么么。)
第73章 利益交换,助力上位[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