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高校教育还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的倾向。一些高校教育延续了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加的当下,教育教学活动过于现实、追求实绩、急于求成,不利于达到促进大学生实现全面成长。许多高等教育从促进学生就业、推动学生考研出发,没能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潜能,尤其在人文教育方面不能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往往直接把正确的思想观念强加给学生,客观的试题成为评价在大学生思想水平重要依据。还有的大学生追求短暂利益,没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成长,往往忽略了接受人文教育的机会,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参与到学习传统文化的活动当中,没能在丰富的人文素养教育中养成自己良好的品格,进而影响了大学生个人道德、思想品行、价值取向的建设。由于缺乏正确的人文教育观念,致使人文教育活动开展不足,较为片面,与学生的契合度不高。
3.人文教育模式相对传统
现代教育具有个性化教育的特征,转型期的高校教育处在重建与完善当中,很多人文教育未能基于学生的个性需要开展教育活动,教育渠道有限,教学方式传统,课堂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的不紧密。目前高校人文教育领域往往缺少团结协作教育、诚实守信教育、集体教育。高校人文教育往往以单一的课堂教育为主,没能通过理论课堂、校园活动与校外实践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人文教育的途径较为有限。还有的高校虽然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但是传统文化教育只体现在课程教学活动,没能形成课上课下统一的教育体系,教师不能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网络文化氛围,网络空间与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结合不足,无法通过互联网渠道传承传统文化知识,没能搭建有效的优秀传统文化师生互动平台,不能给学生提供实时互动人文素养成长空间。
三、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途径
1.设置优秀传统文化课堂
高校应当开展专门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通过制度化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载体达到有效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首先,大学应当优化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角度设置
第225章 第一印象[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