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34章 七个小李飞刀[1/2页]

谍战:我是螺丝刀,卧底76号 春暖留芳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第234章 七个小李飞刀  
     三叔满脸愁容,“哎!这可不一样啊!
     以前租王家的地,每年只要交三成租子,再加上三成的各种税,好歹还能落下四成。
     别的村子,地主收租一般也就在三成到三成五之间,就算遇到个别心狠的,顶天也就收四成。
     可要是租癞皮狗的地,那租子高达五成,再加上三成税,一年到头在地里日晒雨淋、累死累活,最后到手居然只剩下两成,直接少了一半呐!这日子可怎么过哟!”
     大伯坐在一旁,闷头抽了口旱烟,缓缓吐出一个烟圈,声音沙哑地开口:“剩两成那也是租啊!
     咱们有什么办法?单靠家里那点旱地,收的粮食根本不够吃,一大家子人都得饿死!
     再难也得租,大不了辛苦一点,多租几亩地。”
     众人听了大伯的话,都跟着唉声叹气,每个人脸上都被一层无形的阴霾笼罩着。
     “行了,先不想这些烦心事了。”大伯站起身,“饭也吃完了,让秋生带你去你大舅家。
     你大舅就你妈一个妹妹,前几天还念叨着你呢。
     去跟你大舅唠唠,可别唠太晚了,我让你婶子给你收拾间屋子。”
     李海波应了一声,忙进屋提起从上海带回来的稀罕货。这些东西在这小小的李家坊可不常见,是他特意带回来给亲戚们的心意。
     这时,秋生点了根香,那闪烁的香头在逐渐暗沉的天色里格外醒目。秋生举着香,带着李海波踏入夜色中。
     大舅叫曾观塘,是村里有名的铁匠,住在李家坊的西南低洼处。平日里,他带着儿子给乡亲们补锅、打造农具,靠着这门手艺,日子过得也算安稳。
     两人走着,不多时便到了大舅家。只见一位年纪比大伯稍小一点的老汉,正带着个小伙子准备出门。
     那老汉身形硬朗,脸上刻满岁月的痕迹,眼神里透着质朴与和善,正是李海波的大舅曾观塘。旁边的小伙子是大舅的儿子,年轻朝气,正好奇地张望着。
     秋生赶忙提高音量,冲那边喊道:“观塘叔,我把海波哥带来了!”
     李海波见状,恭恭敬敬地叫了声:“舅舅。”
     大舅听到声音,脸上瞬间绽开笑容,快步迎了上来,“你就是海波啊!
     哎呀!我一回村就听邻居说你从上海回来了,估摸着你吃完饭就会过来。
     只是你大舅我性子急,正打算带你表哥为找你呢!快进来快进来!”
     李海波跟着进屋,指着那位和他年龄相仿的小伙子道:“这是保林表哥吧?我保山表哥呢?”
     老舅压低声音说:“你保山表哥十六岁就参加了红军,后来跟着红军去了北方。
     前年还托人捎口信回来,说是跟着部队到了什么地方。
     哎!年纪大了,不熟悉的地名听一次记不住。”
     李海波一脸惊讶,“十六岁就参加了红军?”
     大舅点了点头,眼神中透着追忆,“对,好像叫少共国际师的,整个师都是十六七岁的娃娃!”
     李海波担忧地道:“这,国军回来没找你们麻烦吗?”
     大舅摆了摆手,“还乡团来闹过一阵子,不过没事。
     村里参加红军的有十多个,都是乡里乡亲的,知根知底,没人会告密。
     大家心里都盼着红军能早日回来呢,怎么会去做那种昧良心的事。”
     李海波微微松了口气,“那就好,也谢天谢地平安到了陕北!”
     “谁说不是呢!”大舅叹了口气,“哎!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打回来。
     当时我去送行的时候,那个娃娃政委说最多三年就回来,这都五年了,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随后,李海波在大舅家唠起了母亲的情况,还特意拿出过年时照的全家福给大舅看。
     大舅接过照片,在油灯下仔细端详着,看着相片上密密麻麻的人,不禁有些愣神:“咋这么多娃娃,海波你的孩子吗?
     也不像啊!看这几个年纪大的都有十五六了吧?”
     李海波笑了笑,解释道:“这些都是我妈捡回来的孤儿!”
     “哎!我这妹子就是心善!”大舅轻轻摇了摇头,眼神中满是对妹妹的赞许与心疼,“从小就是这样,

第234章 七个小李飞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