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牧并未正面回答,而是解释了大秦子民对和平渴望已久,现在轻徭薄赋,生活轻松了许多。
“老弟倾心儒家法家?”
子婴问出了大秦的终极问题,国家究竟要走尊儒还是尊法的道路。
“诸子百家,缺一不可。有所偏重,治标治本。”苏牧如实回答,完全不在乎别人传播。因为明眼人都知道,他说的都是对的。
“如何?”
“外儒内法!”
苏牧斩钉截铁回答道,所有人都震惊了,从未出现如此调和之法。
在汉武帝之前,儒家的政治主张由于缺乏可行性,一直无法得到统治者的青睐,直到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需要一套新的官方意识形态,推行了被称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然而罢黜百家是假的,独尊儒术也是装样子喊口号,目的是请儒家为中央集权背书,法家的人照样重用,开启了外儒内法的时代。
这个想法一时也无法让所有人认同,实行起来阻力极大,单是法家就能跟踩死臭虫一样踩死自己。
好在,苏牧也不怂,谁想动他起码得掂量掂量。就是皇帝动他,他也有同归于尽的能力。
……
咸阳宫中,嬴政的钓桶内多了两条鲤鱼。帝王与王储之间的交流还在持续着。
“胜者永远要背负败者的怨念活下去,这是胜者的宿命。”嬴政开口,眼前却浮现出苏牧的模样。
虽然不知道为何苏牧二十岁的年纪,如何有这般感悟,但无疑看得太透彻。
“下去吧。鱼就不赏赐给你了,太子府也不缺两条鲤鱼。”
扶苏即刻退下,生怕惹怒皇帝。
嬴政甩甩竿,望着片片涟漪,露出了微笑。
汉帝对儒家的真实态度如何呢?
汉宣帝曾训诫太子:“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儒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就是说让儒家做宣传可以,让他们做事未必靠不住的。站在统治者角度批判儒家,可谓非常精当了。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多多少少也是跟儒家有关。读书人跟读书人之间的品节差距比人和猪的差别还大。
中国古代各家思想,并没有你死我活的宗教冲突,由于统治者的暧昧态度,自汉朝以降的一千年岁月中,读书人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并没有拘泥于一家一派,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兵家,哪个有用学哪个,从汉到唐的一千年里,都不乏倾向于道家或者法家的宰相,在汉唐时期,读书人并不能和儒家或者儒生划等号。
从宋朝开始,士大夫们开始重视所谓的道统,无不视孔孟为正统,法家和道家成为末学,彻底靠边站。
也就是说此时孔孟才登上神坛。
后来全面的应试教育导致中国的读书人全面的偏科。明清两朝,八股取士,士大夫们偏科更严重,资质平庸的一辈子只知道读四书五经写八股文,限制住了真才实学。
可是这些,苏牧通通都不能说,哪怕他站在人类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上。
不过苏牧觉得一下子跨越两千多年,这也符合大秦的社会
第一百五十一章:走那条路[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