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谁晓得呢。其实包不包干,还是集体对咱们来说,都不要紧,只要大家能吃到口饭,能有个地方安家就好了。”
对于付大娘的这番感慨,李楠薇表达了不一样的看法。在她看来,如果对包产到户进行纠正,不仅是一种倒退,更是一种不负责:“大娘,包产到户是为了提高生产积极性。国家要发展,老百姓也要有追求不是!不光是能吃的饱,更要让日子能过得好嘛。”
付大娘摇头,又点头。双眼泛起了红,卷起围布擦拭鼻子喃喃而道:“现在再苦再难,也好过打仗的年月。大娘的家人,两个娃娃都和小鬼子打仗的时候没了。”
“那时候,到处在打仗,别说吃食,就连个安家的地方都没有。像咱们这些连地都没的佃户,年年收成都要被地主和兵老爷们收走。光是欠地主家的债,三代人都还不完。”
“要不是毛主席,领着咱老百姓,哪会有新中国,哪会有老百姓翻身当家做主的日子。”
听着付大娘的这些心里话,顾怜秋不忍插一句。小时候,她也经常在爸爸那里听一些解放前后的故事。但她也明白,无论从前多么艰苦,当下如何如何的安居有家。但这和乡村改革,包产到户的实施推广并不矛盾。
而且,在国家层面上,中央领导集体对农村包产到户的新政策是持肯定态度的。现在所欠缺的,只是一份正式的下发文件而已。
陶书记回到村子的时间,是在他去公社开会的第三天中午。满面倦容的他顾不上休息,在小桥头边连续敲打大钟,举着李峰从办公室拿来的喇叭连喊了几遍:“大家伙儿注意了啊,吃完晌午饭都到村公所来一趟。待会儿开个会,传达县委县政府的重要指示。”
虽然陶书记没让人来通知,不过在吃了午饭后,顾怜秋她们也赶去了村公所。
还未走到小桥,便看到现场很是热闹,村公所办公室的桌子都搬了出来。几个村民围在桌子前,支书陶岩成此时正忙着给众人分发纸张。至于其他人则是三五成群的聊着天,在他们的脸上,顾怜秋看到的满是兴奋。
“我估摸着,应该是包产到户的事儿有眉目了。”这是方振国斜着身子凑到顾怜秋耳边猜测的一句话。
顾怜秋没有作声,毕竟现在并不知道是什么情况,不过她期望也是如同方振国所猜测的那样。
而陶岩成正巧抬头环顾了一番,正好看到站在小桥上的顾怜秋三人。
“怜秋啊,薇薇还有振国,你们都过来,过来。”
见陶书记朝这边招手,三人赶忙迎了过去。
陶书记拿起桌上的一份文件,递到三人面前:“和你们说件好事儿,瞧,这是县委刊发的落实乡村改革的意见书。县委县政府已经在进行撤销公社,重组乡镇政府的讨论了,还有大力推广包产到户的政策实施。”
“真的嘛,那太好了!”顾怜秋有些不可置信的反应,不过在翻看了一遍文件过后,会意的笑了。
这份意见书上的内容,大致是要在今年的第二季水稻种植前,完成县域内乡村耕用田的按户人口责任承包。在年底前,完成各大公社撤销重建乡镇政府的工作。从政策层面来看,这个浙南小县城的乡村改革工作,算是得到了县级政府的直接支持。
第18章 再起传闻[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