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88章 商议战和![1/2页]

从县令开始逐鹿天下 北冥耙耳朵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大殿上。
      李贤气得是脸色煞白,捋了捋稀疏的胡子,双眼怔怔地盯视着余天正。
      这位大唐国的左相,如今还是李贤的泰山,当朝国舅。
      若是对一个毫无作为的皇帝来说,余天正这番话毫无意义。
      可李贤自登基以来,事事处处都以皇兄李淳为榜样。
      对于如今局势,李贤作为一国之君,他不能让马钰等边防将士白白牺牲,也不愿妥协求和,甚至说割地求和。
      这些年来,唐国与北狄两国边界摩擦数不胜数,可唐国对此已经做出了太多让步。
      凡此种种,让李贤此刻的内心愈发矛盾。
      一方面,他不能忽视那些为国家捐躯的将士们,以及此事将在唐国老百姓心中泛起的家国情怀。
      另一方面,他也深知国家当前的实力,战事一旦开启,恐怕会带来更多的百姓伤亡和国力损耗。
      此战一开,必将是牵连唐国国运之战。
      李贤不想让唐国最后在他手里亡国。
      “左相所言,也让朕甚感忧虑。”
      望着堂下的众臣,李贤的语气早已显得越发沉重:
      “这五年来,唐国大力推行革制,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整顿吏治、解决官员冗余问题,如今在zheng治、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已显得显著成效。”
      说着,李贤话锋一转道:
      “可近年来多地都有战乱,尤其去岁以来,多地灾荒不断,今年三月初以来,澶州因黄河也决了口子,洪水肆虐,波及百万之众。
      此时,百姓疲惫,若是再与北狄作战,恐怕会对百姓造成不可承受之重。但各位爱卿所言,朕亦深感赞同,唐国绝不能因战事而弃百姓安危于不顾。”
      李贤犹豫之际,目光扫过堂下众人,最后停留在了兵部尚书马常波的身上:
      “马爱卿,你认为我国当前的兵力是否足以应对北狄的进攻?”
      马常波一顿,深知皇帝这是在寻求他的意见,于是拱手答道:
      “皇上,唐国当前的兵力虽不足以一举击败北狄,但若是以长庆侯挂帅,加上各地驻军,与北狄一战之力还是有的。只是……只是怕伤亡会比较大。”
      “伤亡……”
      李贤重复着这两个字,心头不禁一紧。
      他明白,无论是战是和,都无法避免伤亡,只是伤亡太大,是否符合当下朝廷的最佳利益。
      就在这时,一道高亢的嗓音自大殿门口沉声传来:
      “打仗嘛!哪有不死人的道理!”
      百官回头看去,来人正是康王李?K,如今的叔父摄政王。
      历史终于还是走到了这一步,先前以余天正为首的继嗣派终于在zheng治利益的驱使下做出了妥协。
      昭顺三年七月,康王全力支持余天正施行革制,有了康王的鼎力相持,不论是在朝官员,还是门阀士族们都开始积极主动响应。
      到了昭顺五年十一月,李贤迫于形势,在左相余天正等百官的廷议劝谏下,出诏日:
      “皇叔康王李?K治理国家,功绩卓著,应当予以特殊礼遇,以彰显其卓越功德,尊号为叔父摄政王。”
      随后,康王的俸禄、冠服以及宫室制度均远远超过了一般亲王的标准。
      就连朝中文臣武将的袭承升降、王公贵胄的管理也要经他之手。
      可谓是真正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在官员中的地位已经堪比皇帝。
      只能说李贤太弱了,比之先帝李淳,他完全称不上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可这对先帝李淳来说,康王做到这一步,无疑也是他死前能布下的最好结果了。
      “参见皇上!”
      来到近前,康王先是浅浅一揖,算是行了君臣大礼。
      随后便是目光扫过众人,怔怔发问道:
      “如今北狄人已经攻破了云中城,杀我边防将士,掳走我唐国百姓,如此境地若是诸位还要商议与北狄人和谈事宜,那可真是枉为唐国官员,更枉为唐国人了。”
  &n

第588章 商议战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