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9章 自残之屠侄-国盗之十二胡公子1[2/2页]

《108国盗》 元前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元前816年齐胡公姜静的儿子回国发动政变,杀死厉公,胡公之子也战死,齐国人拥立厉公的儿子姜赤即位,是为齐文公。齐文公继位后把参与杀厉公的七十人全部处死。
      如果抛开权利争夺,齐胡公之子的行为或可以冠以“复仇”之名,但仇恨的根源却是实实在在的“王权”,而在先秦历史上,齐胡公姜静之子是第一个拿起刀子向下一代寻仇的,但毕竟齐胡公姜静被其异母弟齐献公姜山篡杀后,良心未泯的姜山还算不错,并没有斩草除根,而是把齐胡公姜静的儿子们全部驱逐出齐国,起码为齐胡公诸子留了条命。但王权之诱惑实在是太大了,姜静之子所谓的复仇只是夺权的借口罢了。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献公元年,齐献公姜山全部驱逐胡公诸子,借机把首都从薄姑迁到临淄。从这段记载可以做出如下判断:一这说明齐胡公不止一个儿子,齐胡公诸子绝大多数都应死于齐厉公之难,即便是有幸存的也大约被侄孙齐文公继位后杀了个干净。二是齐献公把都城北迁即是给自己留出战略空间,其实就是为避祸,即避免齐胡公后人的反攻。根据当时的政局,被驱逐出齐国的齐胡公诸子,最佳的逃难地就是齐国的敌人,即齐国东方和南方纪国和鲁国,齐胡公姜静是在其哥齐哀公被烹杀后被周夷王所立,而齐哀公被烹又是纪国从中捣鬼,根据史书记载,纪国古书和金文中也称己国,是位于商朝东方的诸侯国,一直延续到西周到春秋时代,即直到公元前690年纪国才灭亡。从根上讲,纪国与齐国本是同宗,纪国国君也是姓姜。纪国位于齐国以东,莱国以北,在春秋时期其疆域不亚于齐国或鲁国。纪国都纪(今位于山东半岛中北部渤海莱州湾的西南岸的今寿光市,寿光、莱阳和烟台等地有出土纪国铜器。)纪国处于齐国与鲁国之间,逐渐成为齐国发展强大的障碍,齐纪虽是同姓但双方之间的矛盾日渐加剧,到周夷王年间,即公元前893年,纪炀侯(其在位纪年待考)终于抓住机会向周夷王进谗言,劝周夷王杀掉齐哀公。传说是纪侯进谗言的缘故是齐哀公荒淫无道,不思进取,纪炀侯于是周夷王听从劝谏,烹杀了齐哀公。从此齐国与纪国便撕破脸反目成仇。此后齐国不断以报仇为借口侵略纪国,而吞并纪国是齐国扩张的必由之路。此后纪国被迫只能选择与鲁国结好,借齐鲁两强国的矛盾而自保。同时鲁国也力图保存纪国以抑制齐国的扩张。这种三国关系从公元前8世纪入直到公元前690年纪国灭亡始终贯穿。可以说齐国虽然经历了齐桓公的鼎盛时期,齐国其后兄弟叔侄相残频频上演,同样据《史记齐太公世家》齐孝公十年(前633),齐孝公(名姜昭,齐桓公之子,母郑姬。前642年至前633年在位,早年齐桓公和管仲立其为太子)死,孝公之弟姜潘让公子开方杀死孝公之子而立姜潘为君,就是齐昭公。但骨肉相残最终导致王室成员日渐凋零,其最终被田氏所篡跟其家族道德品性的缺失有直接的关系。从根源上讲,昔日姜太公六韬之首的《文师》,太公在此篇末明言搏利的关键,并从利益分配的角度来谈什么是仁、德、道。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太公的思想:即天下人人都可以去争(当然从平等的角度是这样的),而争天下的关键就是利益如何分配,能够带来利益就是有道,就是收揽民心。这说明太公把人性看的太透彻了,因此他在此篇章中还说道,“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即要想夺取天下什么都可以舍得才行,为夺取天下无论付出什么都可以!太公这种思想对其后代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为多家国天下人挡杀人的绝对得到了太公的真传。
      有齐胡公之子领头,那些做叔叔的国盗的脸皮都厚了起来,先秦史籍中除齐国外,有这么三四个需要扒开来说一说。

第39章 自残之屠侄-国盗之十二胡公子1[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