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来说,无所谓,他们原先的户籍都是奴籍,还不如军籍呢,这次进入军籍,算是给他们抬籍了,不仅如此,户课还给他们的家眷分配了田亩土地,所有特种兵一旦入选,俸禄都在十两,禄米皆为两石,这算得上是绝对的高薪,最主要的是,在杨齐的队伍里,普通军士是没有俸禄的,但只要作战胜利,所有的缴获价值总值,其中三成是分给将士们的,再拿出一成是抚恤用金,外加军功赏赐等等,比如最近这两次的作战,遭遇战,缴获了一百余匹战马,折价一百两一匹,外加一千余人的战俘,全部发配去矿区挖矿,谁先挖满价值一万两白银的矿产总值,就可以获得自由释放,所以这部分战俘也作价五两,这五百余士兵,就每人分到了十两银子,受伤的士兵每人额外获得三两银子的抚恤,残疾的一次性获得二十两,阵亡的一次性抚慰五十两,外加解决家属的生活问题,逢年过节还有各种福利分发。上次剿灭两个匪窝,每个士兵更是分得了一百二十两白银,这一下大大激发了军士们的剿匪热情。周围的百姓都纷纷打听,田庄守御百户所什么时候扩军,一定要让家里的男丁前来报名参加,另外附加的价值就是,杨齐的军士都是十九岁到二十五岁之间的年轻男子,从来没听说过当兵可以发家致富的媒婆们,看中了商机,纷纷上门为军汉们说媒,许多年轻的大姑娘,也纷纷将如意郎君定为军士,这后养家糊口,绝对不成问题,只要嫁过去,今后绝对不会为吃饭问题发愁。
杨齐这次的扩军人数刚一发出布告,不说田庄本地的五万人口,即便是几十里外的木庄,也是全程空巷,家家都挤破脑袋往里钻,从木庄出来的商敬石、杨岳、陈继民的家更是被木庄来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吓得他们连家都不敢回,这阵子一直住在军营里。就算是离得一百余里外的绥德州,也有不少年轻男子前来参军,愿意加入军籍。
杨齐如此一搞,田庄本来军籍不少,这回都争着抢着加入军籍,对于老百姓来说,毕竟还是吃饱饭,过上好日子来的实际一些,但也有一部分民户,心心念念的都是考科举,上朝为官,光宗耀祖,这是老观念,杨齐也不阻拦,只是在这次扩军的基础上,杨齐还开办了军校,说是军校,但更多的是文化课的教育工作,毕竟杨齐手下的小旗官、总旗均是军户出身,随着今后军队规模的扩大,军官们不识字,往来公文如何办理?不识字如何开智慧?没有智慧,如何带兵作战?所以杨齐现在开始重视军队的文化课建设工作,并且在新兵的训练之余,也加设了识字课,与军事训练科目一样,参与考核,考核通过的授予军队基层官职,再升迁,就必须要有军功才行。杨齐打算先从军队入手,逐步蚕食科举制度,杜绝朝廷当中许多官员的尸位素餐,这也算是他的试验田,作为一个现代人,凡事,还是要靠事实说话。
喜欢。
第七十二章 扩军[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