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5章 仁宗汉法复科举[2/2页]

中国野史大甩卖 一路逆风的80后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宋遗民),都要考经义(儒家经典)和辞章(文章写作),考上了就能当官。
     这道诏书一下,天下读书人都疯了。江南地区的老秀才们,有的都七八十岁了,拄着拐杖去报名;北方的私塾里,一下子挤满了读书的孩子,家长们说:34;好好考,以后能当大官了!34;
     1315年,元朝第一次科举考试在大都举行。一共录取了五十六人,其中蒙古人、色目人各十六人,汉人、南人各十二人。第一名(状元)叫张起岩,是山东人,考中后被任命为集贤修撰(负责修史书的官)。他后来回忆:34;放榜那天,我在榜前看了三遍,才敢相信自己中了。周围的人都在哭,有哭自己考中的,也有哭盼了一辈子终于等到这一天的。34;
     恢复科举看起来是好事,但反对的人可不少。蒙古勋贵们跳得最欢:34;我们蒙古人靠马背上得天下,凭什么要跟汉人一起考那些之乎者也?34;有个叫铁木迭儿的大臣,是武宗时期的老臣,私下里说:34;科举就是汉人的圈套,想让我们蒙古人忘本!34;
     仁宗没少跟他们吵架。有一次在朝堂上,铁木迭儿说:34;陛下,汉人读书人参政多了,会反过来欺负我们蒙古人。34;仁宗冷笑一声:34;你看看那些贪赃枉法的,是汉人多还是蒙古人多?科举选的是有本事、有德行的人,总比用那些只会抢钱的强。34;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除了蒙古勋贵,还有一群人反对——佛教僧人。之前喇嘛们靠皇帝的宠信,能随便推荐人当官,现在科举一开,这条路被堵死了。有个叫必兰纳识里的高僧,跑到仁宗面前说:34;佛法能安天下,何必靠科举?34;仁宗没理他,直接把他打发回了寺庙。
     阻力最大的,其实是34;旧规矩34;。元朝的官员选拔,一直靠34;世袭34;和34;推荐34;:老子是大官,儿子就能当官;跟王爷关系好,就能被推荐当官。科举虽然恢复了,但每年录取的人太少(最多的时候也就一百多人),根本动摇不了旧制度的根基。很多考中科举的读书人,到了地方上,还得看当地蒙古官员的脸色办事。
     仁宗在位的九年(13111320年),被称为34;延佑新政34;(延佑是他的年号)。除了恢复科举,他还干了不少实事:
     比如整顿吏治,规定34;官员任满三年必须考核,不合格者降职34;;比如减轻赋税,江南地区的34;夏税34;(粮食税)减少了三成;比如修《大元通制》,把元朝的法律整理成一部完整的法典,里面还特意加了一条34;禁止蒙古人强占民田34;。
     但他也有为难的时候,他想立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太子,又想起哥哥武宗的遗嘱(让他传位给武宗的儿子和世?),纠结了好几年,直到1316年才下定决心立硕德八剌为太子——这为后来的皇位之争埋下了隐患。
     1320年,仁宗在大都病逝,享年36岁。他在位九年,虽然没能彻底改变元朝的痼疾(比如蒙古贵族的特权、财政的亏空),但至少让这个王朝喘了口气。《元史》说他:34;仁宗天性慈孝,聪明恭俭,通达儒术,妙悟释典(佛教经典)。其孜孜为治,一遵世祖之成宪,尤以兴学养士为急。34;意思是,仁宗又孝顺又聪明,懂儒家学问,还懂佛教,治理国家遵循忽必烈的规矩,尤其重视办学和培养人才。
     他恢复的科举,虽然规模不大(元朝一共只开了十六次科举),但对后世影响深远。那些通过科举当官的汉人、蒙古人,成了元朝中后期少有的34;清流34;,还为后来明朝的科举制度提供了借鉴。
     仁宗去世后,太子硕德八剌继位,也就是元英宗。这位年轻的皇帝,比他父亲更激进,一上台就搞起了新政。
    喜欢。
  

第25章 仁宗汉法复科举[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