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城下黑压压的金兵,眉头紧锁。城中守军只有三万,其中背嵬军仅八百人,要对抗金兵十万之众,难度可想而知。
“岳公子,金兵势大,不如等元帅援军来了再决战?”副将董先有些担心。
岳云摇了摇头:“爹爹主力离此尚远,若等援军,颍昌早被攻破了。今日唯有死战,方能报国!”他顿了顿,目光扫过身边的八百背嵬军:“弟兄们,还记得‘精忠报国四个字吗?今日便是我们报国之时!”
“愿随公子死战!”八百壮士齐声怒吼,声震天地。
战斗打响了。金兵如潮水般涌向城墙,铁浮图的撞击声震得城楼都在摇晃。岳云亲率八百背嵬军打开城门,如同一把尖刀,直插金兵中军。
“杀啊——!”
八百人冲向十万大军,这在任何人看来都是自杀式的攻击。但背嵬军却硬是杀出了一条血路。他们专砍金兵的马腿,破坏阵型,时而分散游击,时而聚拢突击,就像一群灵活的狼,在羊群里左冲右突。
岳云更是勇不可当,他手持两杆铁锥,每一次挥舞都能带起一片血花。有记载说他“身被百余创,人为血人,马为血马”,却越战越勇,直杀到金兀术的帅旗之下。
兀术吓得魂飞魄散,连忙让亲卫保护自己后退。金兵见主帅后退,顿时军心大乱。颍昌城内的宋军趁机杀出,里外夹击,金兵全线崩溃。
这一战,宋军斩杀金兵五千余人,俘虏两千余人,连兀术的女婿夏金吾都被斩杀,金军精锐几乎损失殆尽。后世传说岳云以八百背嵬军破十万金兵,虽有夸张成分,但也从侧面反映了背嵬军的恐怖战斗力。
颍昌大捷后,岳飞乘胜追击,率军进抵朱仙镇(今河南开封西南),距离故都东京(开封)仅四十五里。
消息传来,东京百姓奔走相告,不少人自发组织起来,打着“岳”字旗,迎接王师。有位白发老翁颤巍巍地来到岳家军大营,拉着岳飞的手老泪纵横:“我等百姓,日夜盼望官军,如今终于等到了啊!”
岳飞看着眼前的百姓,想起被金兵掳走的徽钦二帝,想起中原沦陷的惨状,不禁热血沸腾。他对部下们说:“今次杀金人,直捣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当与诸君痛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直捣黄龙!痛饮黄龙!”将士们齐声呐喊,士气高涨到了极点。
金兀术在东京城内如坐针毡,他收拾好行李,准备随时北逃。连他自己都哀叹:“自海上起兵,皆以拐子马、铁浮图取胜,今竟败于岳飞之手,看来天命不在我大金啊!”
就在岳飞准备一鼓作气收复东京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日之内,岳飞接连收到十二道金牌,都是宋高宗赵构的亲笔手诏,严令他即刻班师回朝,不得延误。
“这……这是为何?”岳飞拿着金牌,双手颤抖,“大好形势,怎能就此放弃?”
副将张宪也急了:“元帅,金人已是强弩之末,此时班师,前功尽弃啊!”
岳飞仰天长叹,泪水夺眶而出:“十年之功,废于一旦!社稷江山,岂能如此!”
他知道,这一定是秦桧等主和派在捣鬼。赵构担心岳飞收复失地后,迎回徽钦二帝,自己的皇位不保,而秦桧更是金国的内奸,一直主张议和。
“元帅,咱们不能回去啊!”岳云也跪在地上求情,“将士们浴血奋战,就是为了收复故土,怎能在此时撤退?”
岳飞看着眼前的将士,看着远处前来劳军的百姓,心如刀割。但他是南宋的臣子,君命难违。最终,他咬着牙下令:“班师!”
消息传出,朱仙镇的百姓们蜂拥而至,拦住岳飞的马:“元帅,您不能走啊!我们给您送粮送草,跟您一起打金兵!”
岳飞见状,泪如雨下,他下马跪在百姓面前:“飞奉诏班师,实不得已。诸君可自为生计,飞若有来生,当再与诸君共灭金兵!”
百姓们哭声震天,不少人跟着岳家军南撤,一路上哀鸿遍野。岳飞回头望去,只见朱仙镇的炊烟渐渐消失在暮色中,他知道,自己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回到这片土地了。
关于金兀术的拐子马和铁浮图,后世有很多神话般的描述,甚至有人说它们是“无敌的存在”,直到岳飞出现才打破了神话。但真实的历史是怎样的呢?
首先,“拐子马”并非金人独创,而是北方游牧民族常用的骑兵战术,指的是左右翼迂回包抄的骑兵,因“如人两拐”而得名。这种战术的关键在于机动性和冲击力,而非单纯的重装。而“铁浮图”则是重装骑兵,人马皆披重甲,用于正面冲击,类似欧洲的骑士,但规模更大。
金人之所以能在宋金战争初期屡战屡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北宋末年军队腐败,缺乏训练,面对金兵的骑兵冲锋往往一触即溃。但到了南宋初年,以岳飞、韩世忠为代表的将领,逐渐摸索出了对抗骑兵的方法。
岳飞的战术核心是“以步制骑”,但并非单纯的步兵硬抗,而是结合了地形、阵型和武器的创新。麻扎刀和大斧专门针对骑兵的弱点(马腿),背嵬军的纪律性和勇气则保证了战术的执行。此外,岳飞还善于利用骑兵进行反击,他的背嵬军骑兵数量虽少,却能在关键时刻给予金兵致命一击。
郾城和颍昌之战的胜利,并非偶然,而是岳飞长期练兵、精研战术的结果。他的军队不仅战斗力强,而且深得民心,这才是他能屡次击败金兵的根本原因。
班师回朝后,岳飞知道自己将面临什么。果然,不久后,秦桧就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岳云父子下狱。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2年)除夕,杭州风波亭。
岳飞看着狱卒送来的毒酒,面不改色。他拿起笔,在狱墙上写下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这八个字,道尽了他的悲愤与不甘。他一生精忠报国,却落得如此下场,怎能不令人扼腕?
岳云在另一间牢房里,听到父亲的呼喊,也厉声喝道:“秦桧奸贼,我父子虽死,也必化为厉鬼,取你狗头!”
毒酒入喉,岳飞缓缓闭上了眼睛。(据正史记载,岳飞死于拉胁之刑,也就是钝器击碎胸骨而死)他或许在想,朱仙镇的百姓们是否安好?中原的故土何时才能收复?徽钦二帝是否还在北国受苦?
他不知道的是,他的死讯传出后,杭州百姓为之罢市,不少人痛哭流涕。而金兀术得知岳飞已死,竟在军中设酒庆贺:“岳飞已死,南宋再无劲敌,议和可成矣!”
岳飞死后,宋金达成“绍兴和议”,南宋向金称臣,每年纳贡,换取了短暂的和平。但这种和平是屈辱的,也是脆弱的。
二十年后,宋孝宗即位,为岳飞平反,追谥“武穆”。又过了几十年,岳飞被追封为“鄂王”,配享宋太祖庙庭。
如今,在杭州西湖畔的岳王庙里,岳飞的塑像庄严肃穆,而秦桧、王氏、万俟卨、张俊四人的跪像,则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供后人唾弃。
郾城之战、颍昌之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岳飞和他的背嵬军的故事,却永远留在了华夏史书里。他们用生命诠释了“精忠报国”的含义,也让后人记住了: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只要有勇气和信念,就没有打不败的敌人。
当我们今天走过岳王庙,看到“青山有幸埋忠骨”的对联时,是否还能想起那个在郾城雪夜中,手持麻扎刀,砍向铁浮图的背嵬军士兵?是否还能听到朱仙镇百姓们那震天的哭声?
历史会褪色,但英雄永不朽。岳飞和他的背嵬军,就是大宋三百年历史中,最耀眼的荣光。
喜欢。
第20章 精忠报国岳武穆[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