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八十五章 科举(二)[2/2页]

从黄巾小兵开始 凤凰笔记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在楚歌想来,直接在考场上安排两个监考人就行了。
     毕竟他采用的是现代考场布置,没有给考生安排一间间的单独房间。
     此次旧学考的是经义、法律、文字、算学。
     新学考的是语文、数学、物理、化学。
     每门课两个小时,考生考完就回去。
     先进行的是旧学考试,然后是新学考试,有能力的、有信心的考生可以两项都考。
     时间一天天过去,到了第四天,刚好是正月十九日,洛阳书院开学的日子。
     科举一帆风顺,有陶谦、贾诩坐镇,并没有出什么问题。
     “文和,考场交由你照看了。”
     把事情交代给贾诩后,楚歌带人往洛阳书院走。
     洛阳书院没有建在洛阳城内,而是在郊外的山林中。
     这里依山傍水,环境清幽,适合做学问。
     刚进大门,楚歌就听到庞统的公鸭嗓子。
     “咦,你说你叫孔明,这么巧?”
     诸葛亮疑惑地看向庞统:“哪里巧了?”
     庞统摇了摇头,暗自滴咕道:“应该是巧合,反正我已经把孔明灯改成凤鸣灯了。”
     走近的楚歌哑然失笑,这小子,竟然还记得当初的孔明灯。
     诸葛亮看了看莫名其妙的庞统,然后看向走近的楚歌。
     他想了想,拱手道:“学生诸葛亮,拜见陛下。”
     看着小大人状,一本正经的诸葛亮,楚歌笑道:“你又没见过朕,是怎么认出朕的?”
     诸葛亮拿出一张银钞,指着上面的头像道:“这上面有陛下的头像。”
     “好,小亮真聪明。”楚歌摸了摸诸葛亮脑袋,笑道,“书院里没有陛下,只有师长。”
     诸葛亮放下手道:“是,陛下。”
     “楚歌。”
     听见两人对话,回神的庞统连跳起来打招呼。
     这一声称呼,又让诸葛亮看了看庞统。
     “陛下。”
     “拜见陛下。”
     说话声引来其他人,带头的庞尚长、黄承彦、司马德操领着一众人出来行礼。
     “诸位免礼。”
     楚歌带头走向教室,坐下后,他和庞尚长等人开始诉说建立洛阳学院的目的、宗旨,鼓励众人好好学习。
     然后学生开始自我介绍。
     除了看过的人,楚歌在这里还看到了略显中二的徐庶、木讷寡言的马钧,皮肤黝黑、头发发黄的黄月英等人。
     当然,这时的黄月英只有6岁,瘦瘦小小的,做男孩子装扮,报的名字也是黄英,别人并不知道她是个女孩。
     庞统坐在后者旁边,兴许是第一次见到比较丑的小孩,这个时候正拉着黄月英说个不停。
     楚歌看看两人,又看看坐在前排认真听课的诸葛亮,不由想这三人会在书院里发生什么样的事?
     上午课结束,一众学子放飞自我。
     庞统拉着黄月英满山跑着放风筝,诸葛亮拿着书本继续就读,周瑜亭下抚琴,法正和徐庶下棋,马钧捣鼓木头,吕蒙躲在一角看着书本挠头揪耳。
     楚歌和庞尚长等人边走边道:“三位先生,堂上学子尽为人杰,今后就交由你们教导了,望他们都学有所成。”
     三人连拱手道:“必不负陛下所望。”
     对于三人的教导能力,楚歌还是相信的,而且洛阳书院因为人少,三人可以因材施教。
     课堂上也比较自由,如果觉得自己已经学过,可随意去图书馆自学。
     平日躬耕自读,还是回家走读,亦或是带书童跟随就读,学校里一概不管。
     离开书院,回到皇宫。
     贾诩和陶谦前来汇报。
     “陛下,文举已顺利结束,这是收上来的试卷。”
     楚歌随意抽出几张看了看,上面按他吩咐湖名了,除非知道笔迹,否则批卷的人认不出谁是谁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放下试卷,楚歌道:“安排人尽快批改出来。”
     “是,陛下。”
     当天晚上,监察院和礼部人员加班加点。
     终于赶在第二天上午准时放榜。
     礼部大门外告示栏。
     “中了,中了,我中了。”
     “快找找,有我的名字吗?”
     “呜呜呜……”
     放榜后,有人喜笑颜开,仰天长啸;有人泪如雨下,朝地上连连磕头。
     “恭喜文若名列榜首。”
     看着人间百态,钟繇不禁感叹:“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荀或澹澹一笑:“我之学问在全,文采不及你钟元常,军略不及志才和奉孝,却是胜之不武,且此榜无关殿试排名,无需在意。”
     戏志才摇头道:“文若却是太过谦虚,你之才胜我等多矣。”
     对于自己排名一点也不在意的郭嘉笑道:“大家都中了,还是回去准备明日的殿试吧。”
     一众人踌躇满志,今日名列榜单不算什么,明日在陛下面前被钦点排序,才算真的是一朝成名天下知。
     钟繇边走边道:“公达,当日在体育馆,你为何不告知我等陛下身份。”
     荀攸摇头道:“陛下身着便衣,身旁无人随侍,自然不想外人揭露其身份,我自不会扰其兴致。”
     戏志才感叹道:“吾多次追踪陛下,多次错过,相逢见面却又不相识,憾哉。”
     钟繇见郭嘉躲在一旁嬉笑,不由好奇道:“奉孝当日是如何猜到陛下身份的?”
     自新钞发行后,几人顿时知道当日在体育馆见到的人乃当今陛下。
     郭嘉笑道:“起先那小孩叫陛下名字我没在意,毕竟天下同名之人多矣,不过公达两次跟随押注,董仲颖又太过献媚,心中自然有所猜想。”
     荀或笑道:“还是奉孝观察入微,我等不及也。”
     几人边说笑边往回走,期待明日的殿试。
     ——
     大乾此次科举,取前面三百人,这三百人不再是吏,而是官。
     暂时来说,今后每年的科举都是以此为标准选拔人才。
     陶谦和蔡邕当初不解,大乾朝哪里需要这么多官员,一年两年还好。
     十数年下来,大乾上下必定堆积冗官,于国于民无益。
     楚歌笑道:“若我大乾社稷至此,当然不需这么多官员,可朕之大乾才刚刚起步,今后日月所照之处皆为我大乾国土,再多人才都足够安排。”
     陶谦和蔡邕对官员的事放下心来,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担忧,陛下言中之意,莫非要做那穷兵黩武之人?
     不知道两个老家伙心中所想的楚歌,此时正在想着明日殿试的题目,以及和众多汉末英杰见面的事。
     “想不到这小妮子还真的中了,且排名不低。”
     看着蔡琰名列第三,楚歌突然想起了和对方的约定。
    喜欢。
  

第八十五章 科举(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