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华嬷嬷说起仪妃时,政筠看到嬷嬷两鬓已难见青丝,皇帝已在天命之年,她们这些老一辈的人,当真不再年轻,嬷嬷走路也不如早年那么利索,还辛苦她特地来走一趟。
“奴婢终究是太后的人,太后这一生有多少不容易,奴婢也都看在眼里,但如今提起来是很遥远的事,已不足为道。太后对您始终耿耿于怀不肯放下针对,奴婢不敢求您以德报怨,但这么多年娘娘尊敬她,没有在皇上面前挑唆离间,奴婢就知道娘娘是好人。奴婢年轻时,为了太后做过不得已的事,如今临了,当真不愿再见好人受欺。”
一句好人受欺,包含太多无奈,政筠没有资格指摘太后当年用了什么手腕将皇帝送上大位,既然王政筠享受着永润成为帝王而带给自己的一切,她就该尊重当年发生的所有事。过去的已无从追溯,眼门前的,政筠不能让自己成为当年“失败”的那些人,她有了儿女,再也不能躲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她早已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而活着。
“仪妃娘娘城府极深,她明知道恩宠无望却依旧要一心往上爬,得不到圣宠就掌握权力,娘娘千万小心。”华嬷嬷提醒政筠道,“特别是对太后而言,能得力办事又安分守己的人,那就是有价值的人。”
政筠深深呼吸,道:“对皇上来说何尝不是,这么多年大家都看在眼里。除非是把他逼急了,他不会轻易对女人出手,大不了扔在后宫自生自灭,可有些人就像野草似的,扔在后宫让她肆意生长,不知不觉就能把整个紫禁城都牵绊进去。”
宣恪皇贵妃临终前对六皇子提起仪妃,而裕妃在听说皇贵妃去世后露出笑容,她们之间果然有问题,该是连面都没见过的人,到底是如何联系上的?政筠总觉得所有的事都在眼前,可太多太乱,一时之间无法理清头绪,而她也无法想象,当所有的事都能联系起来,展开在眼前的会是什么光景。
“我会处处小心,将来若有一天能看清人心,倘若真是我冤枉了她,该是她的我绝不辜负。”
这些话嬷嬷听着,她似乎是在想什么,以至于离开储秀宫再次折回来,政筠不解地问嬷嬷要做什么,嬷嬷语重心长地对政筠道:“当年的卫皇贵妃,可没有您这样的耐性,她也没有时间去等待有一天能看清人心,但凡阻挡前程者,都不能容于世,娘娘,奴婢觉得您也该有当年卫皇贵妃的魄力,何必等下去?”
这番话,政筠懂得,直接除掉仪妃,担心的事就都不会再发生,不怕错杀,就怕该杀的不杀。政筠感激嬷嬷的好意,但她心中早有决定。当
瀛台休养[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