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58章 北平笺谱[1/2页]

相宝 炎宗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有关八十年代友谊商店及涉外古玩店文物是否可以外流特别说明:
      查阅很多资料,火火终于可以回复了。
      1、流向分布:
      当时外流情况非常严重,外流高峰出现在八五年到九五年。根据境外中华文物统计委员会预估,这一时期,超过四十五万件,分别流向香江、东瀛、台岛这些地区其次为欧洲及北美,大约九万件另外还有两万到三万件,流向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
      2、主流阵地:
      文物外流的主要阵地并非友谊商店和国营涉外商店,而是从八五年之后各地方风起云涌建设起来的“地方工艺品店”,占这一时期外流数量的八成以上。
      3、流出原因:
      造成这波文物外流的根本原因是创汇许多珍贵文物被当成工艺品出售。创汇光荣的口号,喊得最响亮的,也是八五年到九五年。
      4、关于本文出现的八零年文物外流的情况说明
      外汇券的首发,为八零年四月一日,当时对外汇的认可,尚未真正普及,再加上改革开放初期,来内陆游玩、投资的境外人士并不多,因此,在八十年代刚开始的三年时间中,商铺售卖外流的情况并不明显,国内对这些国营商铺的管制,还是有相当的力度。
      但到了八五年之后,创汇在国家经济体制中,越来越重要时,各个主管部门,都开始放松对“工艺品出口”的管制,也就造成1795变成一句空话的现象。
      因此,本文的设定,八零年,不允许1795乾隆六十年之前的文物外流,文物管制相对较严格,是符合当时情况的。
      希望我的解释,139xxxx5311这位读者能满意。以上说明占了字数,只能以后慢慢补给大家了!
      ………………
      势家歇马评珍玩,冷客摊前问故书。
      说的就是琉璃厂。
      丁一忠走在卢灿身后,一抽一抽的,嘴角憋的难受。
      无它,卢灿走在前面,一身的灰绿色棉军大衣,还有雷锋帽,脚上是雨靴琉璃厂一带还是泥土地,化雪之后有许多水洼,东看看西瞅瞅,如同刚进城的土豹子。
      其实,他的这身装束,才是正常的,没见街上行人,都是这么穿的吗?只不过在丁一忠眼里反差太大而已。
      这身衣服,还是为逛琉璃厂,特意找张泽宗借的呢。
      卢灿对琉璃厂,可谓熟的不能再熟!今天专门到这里怀旧来了!
      早在辽代,今天的京城就被定为陪都,当时称为燕京。
      在燕京东门外有一个叫海王村的地方,那里寺庙林立,客商

第358章 北平笺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