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卷 烽火第四十六节 西域[2/2页]

资本中华 书签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顺利进入了明军的势力范围之外的乌斯藏地区。
      因为甘的军事失利,朝廷马上将在辽东已经立下赫赫战功的总兵李如柏调至甘行都指挥使司,并且将甘地区改名为青海,设立三司。君??子??堂?首?发李如柏任青海都司都指挥使,李柏华的同年黄尊素调任青海按察使,原在四川的方孔出任青海布政使。准备在强有力的武力支援下,对广袤的青海地区进行改土归流,择机对进入乌斯藏地区的叛军进行清剿,同时也是以武力威慑乌斯藏的当权者不要小觑了大明统治乌斯藏的决心。
      这个时候的乌斯藏处于明初就建立起来的帕竹政权的管理下,帕竹政权是一个格鲁教派的政教合一政权,掌权人是朗氏家族。他的政教合一制由三大支柱构成:其一是位于雅隆(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的丹萨替寺系统。丹萨替寺由朗氏家族的优秀人物住持,作为该政权的宗教领袖,有权左右政局。其二乃东(西藏乃东县)第悉系统。乃东是帕竹政权的政治中心,第悉为其政治首领,操生杀予夺之权。其三是泽当寺系统。泽当寺建于一三五一年。泽当寺地建立,其作用主要在于培养第悉的继承人。
      大明朝廷对乌斯藏地区在洪武年间,曾经设置过三司、卫所制度,建羁縻都司、羁縻卫所,委任土官。但后来渐渐熟悉了西藏的政教情况后,明朝朝廷便及时调整了治藏策略,采取广封众建,以教治藏的政策。=君?子?堂?首?发=三大法王(大宝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五大教王(阐化王、护教王、赞善王、辅教王、阐教王)的封立即是这一政策的结果。而原先那种想把藏区纳入直接统治的努力劲势却趋消沉。乌思藏行都司无甚作为,几成虚设。
      虽然大明朝廷对乌斯藏地区也进行册封,但一应事务如第悉的任免,赋税徵发,生产的组织等等,悉出于朗氏家族统治者之手。但为了表达朝廷对此地的管辖权,大明朝廷修建了通往藏区的道路,设置驿站。并厚赐前来进贡的使者,还采用茶马互市、利益边民的办法,使乌斯藏地区基本保持着安定的政局。通过经济控制,加深了大明朝廷对该地区的影响,使其自觉依附于大明朝廷。\\\\\\其实,在元朝之前,藏区历经了四百多年的内战,当地的人们已经对曾经的吐蕃帝国没有任何怀念之情。当元朝建立后,蒙古人长期有效的统治带给藏区人民的安定和平生活,则加剧了这一淡化过程,从而使他们凝结成一种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这一向心力的表现就是藏区对中原王朝内附的自觉性,大明朝廷建立之后,不假干戈便将乌斯藏藏顺利地收归治下。
      元明两代,乌斯藏上层僧侣竞相入贡朝延,唯恐贡绝。以至大明朝廷三令五申限制朝贡规模,但乌斯藏的僧侣仍逾制朝贡,乐此不疲。这其中,固然有上层僧侣借朝贡而求利的动机在内,但也不无对中原王朝自觉认同的因素。
      李柏华带着骠骑军来到了西宁卫,为刚刚上任的老朋友李如柏接风洗尘,同时,骠骑军的一部分将士将作为核心主力来改编西宁卫和甘的明军。高原上的部队还是要以骑兵为主,当然这骑兵也已经是装备了火枪大炮的骑兵,和以往的那种弯弓长刀的游牧骑兵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按照朝廷已经确定的方针,既然李柏华等将领希望在西域上建功立业,而且综合各方面情报来看,目前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已经是极为有利的时期。瓦剌人和蒙古人都开始衰弱,乌斯藏的农奴们受朗氏政权的压迫太深起义不断,而且他们内部的教派争斗也屡见不鲜,此时也是进一步加强对乌斯藏控制的良好时机。
      突然瞌睡了就有人送来了枕头,这天李柏华和李如柏两人正在青海湖边观看新编青海边军操演,卫兵过来报告说有一自称是乌斯藏朝贡团的使者前来求见天朝上国的守边大将。
      李柏华心里有些奇怪,自从万历末年大明和建贼萨尔浒之后,大概乌斯藏的人知晓了明朝的衰败,朝贡的僧侣开始有所减少,但自建贼被赶回老家之后才有所回转。前些日子春节过后,以丹萨替寺为首的僧侣朝贡团才从京师返回,怎么才几个月后又来朝贡了。
      在西宁卫大军行辕,李柏华作为本地区最高的军政长官,接见了三位自称是来自乌斯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其中一人便是寺主罗桑却吉坚赞。
      注:藏区数百年来便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任何敌对势力都无法将之分裂!

第三卷 烽火第四十六节 西域[2/2页]